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抓住“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牛鼻子 
作者:薛泽林 邓智团  时间:2022-02-28  浏览次数:10

当前,我国已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城市发展作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核心引擎,必然在其中发挥着支点作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作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工作的系统化理论,是新时代加快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成都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可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抓住“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牛鼻子,打造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城市样板。

把握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本质内涵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新时代现代化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抓住共建、共治、共享这个关键,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条件下城市文明的新境界;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聚焦于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好这些民生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紧扣更用心、更精细、更科学这些要略,走出一条符合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要把握人民城市的战略使命,明确城市自身优势、定位、使命,将城市功能发挥同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城市能级;要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源于本城高于本城的城市品质,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系统阐释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城市发展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城市建设投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城市为民服务的能级不断提升,人民城市的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

遵循人民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

建设人民城市要明确城市为了谁、依靠谁、走向哪这三个要点。从城市工作为了谁来看,自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兴起以来,城市发展经历了官僚的城市、独裁的城市、资本的城市等阶段,这些城市发展模式虽然各有特色,但大多都忽略了人民的感受,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突破历史的局限,在城市发展中明确人民城市属性,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价值取向融入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之中。从城市工作由谁领导来看,自治理理论兴起以来,多元治理一直面临着在缺乏组织领导下,治理秩序难以实现的问题,而党的领导作为百年来我国城市工作的基本经验,就是要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进一步强化党的统领作用,并通过党的组织能力发挥,团结城市所有的人民和资源,共同推动城市发展。从城市走向哪来看,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强调发展中的公平、正义,破除发展中的种种不适宜壁垒,解决边缘人群的发展问题成了当下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要在发展中探索出公平正义的新模式,并通过发展依靠最大多数人,结果为了最大多数人,着力解决当下困扰城市发展的种种短板,探索城市文明新的境地。

建设人民城市要在规划、建设、治理、发展四个方面统筹推进。一是在城市规划方面切忌折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二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三是城市管理和治理要像绣花般精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四是城市发展要留下记忆、记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谋划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城市样板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成都正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扛起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使命,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乘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东风,成都可以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引领,打造“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先行示范,积极谋划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城市样板。

以宜居宜业为中心谋划城市建设样板。全面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国内外主要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优质的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成都要善于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同城市能级提升和城市功能塑造结合起来,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布局和生态规划,抓住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人,以优质的公共服务留住人,以高等级的服务能级实现资源集聚“发酵”这些抓手,通过优质资源实现人民群众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并最终实现将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优化城市服务总体量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在经历了地域均等、空间公平之后,开始进入了社会公平阶段,即从“地的公平转为了人的公平”。成都要抓住“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牛鼻子,围绕社区居民日常衣、食、住、行进行规划布局,通过合理合规地布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营造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便利、共享的空间品质,着力提升城市服务能级。

聚焦现代化治理谋划城市治理样板。推动数字技术的供给思路转变。针对已有数字化应用有效关键信息抓取少、无用信息抓取多、系统使用效能感不强等问题,成都可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行地区经验,探索政企合作的供给侧改革模式,即将城市治理的关键信息和关键节点重点列出、重点研究、重点解决,以此防范专业技术企业由于不懂政府内部运作流程和政府监管节点而导致的“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升数字应用场景的技术有效度。提升服务供给精准覆盖长尾效应。利用数据反馈反哺服务创新,借助政务服务办理过程中所积累的人口、年龄、收入、消费以及服务反馈等关键基础数据,更加有的放矢地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与均等化建设;在服务更多人群的同时,加强政务服务供给的个性化、精准化,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固定化、单一化供给模式,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定向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政务服务供给。推动公众参与政府服务数字场景。主动利用大数据更有成效地解决城市问题,给市民更好的服务体验,改造政府形象,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在政府提供智慧服务的同时,注重培育智慧市民,让市民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发挥市民的智慧和想象力,将成都真正地建设成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城市样板。

(作者:薛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邓智团,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成都日报2022-01-27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