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 
作者:刘杰  时间:2024-01-03  浏览次数:10

要推动更多资源下沉社区,让离市民群众最近、感知最灵敏、反应最迅速、处置最快捷的基层“有人、有权、有物”,让基层治理紧紧围绕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干好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城市治理的起点。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近年来,上海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努力探索符合超大城市基层生活特点和规律的新路子。

共存共建共治共享

大致而言,基层治理分为治事、治人两方面工作。治事相对侧重基础建设、制度完善、效能提升等事务性层面,但也是围绕人展开的,本质上是治人的外化。在基层治理中,要充分尊重和体现人民的主体性,谨防人的诉求在制度、文件、数据、报表中被虚化与分解。

同时,基层治理中的人既是集体意义上的人民、民众、百姓、公众,也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在经济社会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合法权利、正当利益,是基层治理人民性的核心体现。

人民性是现代国家的价值目标,也是城市治理、基层治理的重要理念。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人民性的根本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要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始终在身边。

在基层治理中,公共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共同行动体。个体、群体乃至机构的存在,都要建立在与他者的相互依存之上。这就决定了基层治理需要树立共存、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观。

以共存为例,在高度开放的特大城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共同生存于其中,相互之间必须建立起非对立、非对抗的共同体心态。实践证明,少数个人、少数群体的良好生存不是“最好的发展”,每个个人、每个群体共同的良好生存与和谐相处才是善治。

以共建为例,现代城市及基层社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需要建设、发展和治理,需要公共资源的积累、公共产品的提供,需要公平的负担和公正的分配,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鼓励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参与基层经济社会事务,使基层社会更加稳定繁荣、生机勃勃。

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

基层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所在、重心所在、重要支撑。“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要推动更多资源下沉社区,让离市民群众最近、感知最灵敏、反应最迅速、处置最快捷的基层“有人、有权、有物”,让基层治理紧紧围绕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干好事。

“群众操心什么就解决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推进什么。”要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将开展常态化联系服务、及时响应居民群众诉求、落实重点群体服务管理、完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等纳入制度安排,着力提升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时的共情能力、引领能力、专业能力、协商能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现实中,还有必要把为基层治理减负作为一个发力点。据报道,有的地方工作应用软件过多过杂,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在各类应用软件、公众号上打卡、“留痕”;有的地方热衷于举办各种论坛,论坛过多过滥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这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大量精力,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持久战,既要解决老问题,也要察觉新问题;既要解决显性问题,也要解决隐性问题;既要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要解决深层次问题。只有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不断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让科技进步真正为居委干部赋能,提升服务百姓能效。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核心是人。基层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大平台,是考核选拔干部的大考场。基层干部应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建设统一起来,把群众需求与建设目标统一起来,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不断锤炼“情系群众、扎根基层、为民解忧”的思想作风。

基层治理还有必要重视保护民众个体的权利。人民是集体性的,但组成人民的细胞是个体性的。只有每个个体的合法权利、正当利益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护,每个个体的尊严和自由得到公平对待,人民性才是真实的、充分的。

长远来看,基层治理的效果取决于民众文明水平的提高。只有民众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制度、规则和法律才会更加易于接受和遵守,破坏制度、规则和法律的行为才会受到自觉抵制,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人情关系纽带才会更容易切断。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一项重大改革,打造了统筹推进学习科学理论、宣传党的政策、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综合平台。下一步,应当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动这项工作同基层党建贯通融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总之,“心为基层想、劲朝基层使、人往基层走”。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更多力量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让城市真正成为宜业宜居的乐园。

(刘杰,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刊载于2024年1月2日《解放日报》第10版:思想周刊/新论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