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网络监督:中国的"扒粪运动" 
作者:郭中军  时间:2009-03-25  浏览次数:2251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揭露腐败、抨击不文明现象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亮点,以互联网络为依托的网络监督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2008年可谓“网络监督年”,在这一年,许多丑闻通过互联网的放大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南京某房产局长因“天价香烟”被网民暴光,随后被相关部门调查,现今已经被“双开”。某地公务员公款出境游详单被网民披露后,相关责任人也被免职。某局长涉嫌猥亵女孩的视频在网上暴光后,该局长也被停止了党内外职务。一时间,网络监督尤如洪水猛兽,大显神威,令不少人谈“网”色变。

网络监督在中国的大量涌现,除了互联网技术本身的传播特点,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传统监督机制的低效。由于各方面因素,传统的监督机制成本大、周期长、见效慢,而作为一种新兴监督平台,网络监督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成本低廉、传播快、影响广、见效快。它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相关部门无法忽视这股强大的网络民意,因而需要尽快地做出回应。

从世界范围来看,网络监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工业社会的冲击和挑战。作为新兴传媒的互联网使人们具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过去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做到事现在却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实现,网络监督正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从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来看,网络监督则是一场社会进步运动,它塑造着公共责任和公共道德。有人将中国的网络监督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扒粪运动”相比照,认为两者具有相似之处。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一批记者和作家挖掘美国各个角落的阴暗面,从大工厂到贫民窟,从童工到女工,从保险公司的欺诈行为到铁路公司的管理不善,许多肮脏而悲惨的社会现象一一暴露。“扒粪工”激发起了美国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了健康的舆论环境。如今,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中国,网民正在不同程度地担当着“扒粪工”的角色,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网络监督还是推动中国廉政建设的重要一环。网络监督是反腐倡廉的一把利器,是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据调查,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通过网络监督促进中国民主建设和国家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支持。相关调查显示,71.9%的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68%的公众认为这有助于人们提出对国家建设有意义的建议和对策;57.3%的公众认为这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亲民的和谐政府。

网络监督的强大威力很大程度上与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们进行了在线交流,这体现了胡锦涛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国家院总理温家宝非常重视倾听网民声音,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网络民意。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网民所反映的问题也大都得到了及时处理,从而使网络监督的实效得到了保障,使执政党和政府的亲民形象得到了巩固。

网络监督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现实中,许多网络监督的事例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例如今年发生的“躲猫猫事件”,由网民和媒体组成的事件调查团被认为是一场闹剧。且不说这个调查团是否具有合法性,单就网民群体来讲,他们并不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因而也无法代替本应属于司法部门的调查。这种网络监督实质上削弱了司法本身的权威性。此外,由于普通网民常常表现出非组织化、情绪化、非理性的特点,网络监督在某种程度上又异化为一种“网络暴力”,比如一些网络贴子打着监督的旗号,进行诽谤谩骂和人身攻击。更让人望而生畏的是网络监督中的“人肉搜索”,虽然其合理性具有一定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转自东方网社科评论栏目。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