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评价中国人权状况不能违背基本事实——评英国《2011年人权与民主报告》的中国部分 
作者:刘杰  时间:2012-05-22  浏览次数:2838

近日,英国发布了《2011年人权与民主报告》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在涉华部分继续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妄加指责。

从内容上看,这样的无端指责与往年相比没有多少新意,仍然处处透露出对中国人权问题的一贯偏见和扭曲思维,报告中的大多数资料来源于道听途说和主观猜测,完全无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人权建设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更不愿承认中国人权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事实,把中国描述成一个长期压制人权、禁止“维权人士”活动的国家。显然,这是一个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偏见而非从人权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得出的结论,任何一个正在努力推进人权建设并不断取得人权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对此都不能接受。

“选择性忽视”抹煞中国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在过去的2011年,经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中国公民的人权意识显著提高,人民的总体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得到全面加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保障更加有效,各领域的人权保障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全面推进。对于中国人权进步这些基本事实,英国政府完全加以“选择性的忽视”,只是通过一些对中国持有偏见的“异见人士”的主观臆断乃至捏造、或者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来全面否定中国的人权状况。联系到西方近年来以人权为借口在世界许多国家频频策动社会骚乱、甚至直接进行军事干预的做法,人们有充足的理由怀疑这份报告隐藏的真实动机。

客观评价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首要标准,是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民的人权保障水平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而事实上,中国人权的进步与否首先应该关注13亿人的福祉而非仅仅去关心某几个、或某少数人的诉求,更不能因为几个人的抱怨和不满而否定中国人权发展与进步的整体态势。中国的发展最终当然是为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生活,但在现实的条件下,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人都对人权状况感到满意,在13亿人中找出几个对现状不满意、或者基于种种个人或片面原因而抱怨的人是十分容易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不能成为抹黑中国整体人权状况的理由。

事实上,在今天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人权保障方面做到尽善尽美。2011年8月,伦敦发生波及全英各地的严重骚乱,导致2000多人被逮捕,其背后隐藏的,就是种族歧视、贫困、失业、高犯罪率等严重的人权问题,至于至今余波未消的《世界新闻报》丑闻,更是对西方式“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保护的极大嘲讽。在此意义上,英国政府当前最应该做的事不是忙于维护中国国内少数几个人的“人权”,更不是急于贬低中国的人权状况,否定中国取得的人权进步,而是认真解决好自己国内的种种人权问题,防止伦敦骚乱这样的大规模社会动荡事件反复上演,不要永远只是看到别国的问题而对自己的人权弊端视而不见。

“慈悲心肠”难掩真实动机

事实上,英国在列举一些人受到所谓的“人权迫害”时,它是出于真心在关心中国的人权吗?英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在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国家的同时侵犯了多少中国人的人权?人们在赞叹大英博物馆中丰富的东方馆藏和对英式城堡的奢华感到望尘莫及的时候,多少人想到过其间多少财富来自于对中国残暴的掠夺?而当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开始逐步走向强盛,人民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幸福和尊严之时,一个曾经长期侵犯中国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的政府却突然关心起某几个人的所谓人权来,并且因此而否定中国在人权各领域取得的全面成就,这样的“慈悲心肠”只能让中国人民更加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英国政府所真正关心的并不是中国的人权,真实的动机无非在于自身利益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在于试图以所谓的人权事件对中国施加压力,从中为自己获得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好处。在这份报告中,民主、自由和人权只不过是用来掩饰融合了强权、傲慢、偏见、利益乃至焦虑心态的口号。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异较大、城乡区域发展、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等问题对人民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更好实现构成较为长期的制约,在更加有效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但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水平是否不断提高,不能简单地进行横向比较,更不能像英国这样拿自己人权保障方面做得相对成熟的经验来与中国某些有待改善的方面来进行类比,进而得出中国人权状况恶化的不真实结论。

人权保障是现实而具体的国家任务,每一个国家在进行人权建设时都必须从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加以有重点、有步骤地渐进推进。但正如不能设想索马里、阿富汗这样国家的人民可以享受到大多数英国人那样水平的经济、社会、文化保障一样,面临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公民政治权利保障方面同样是不同的。更何况,英国可以在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以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大规模限制公民自由,其他国家当然也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社会秩序不受少数人非理性行为的干扰和冲击。

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型国家里快速推进现代化,让数亿人摆脱贫困,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对所有人的权利和利益都照顾周全,只能是极少数人服从绝大多数。实际上,英国政府也公开承认,过去30多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然如此,英国就没有任何理由一味指责为取得这些成就而不得不付出的必要代价。对于中国政府而言,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让13亿人尽早摆脱贫困,享受有尊严的生活,这既是最大的人权目标,也是衡量中国人权状况的最根本的标准。

中国决不接受无端指责

长期以来,英国等西方国家始终是出于发达国家的制度性傲慢和意识形态偏见来看待中国的人权问题的,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占据了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强势地位的同时,刻意把自己塑造成了国际道义的化身,在虚幻的“华盛顿共识”下,西方世界坚信“历史已经终结”,只有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才是唯一合理的。在傲慢与偏见的双重形态下,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其他地区和国家人权状况的评价简化为一条基本的标准,那就是只有按照西方的意志和西方的方式发展人权的国家才是可以接受的,任何与西方标准不一致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压制和攻击。

在这样的霸权标准下,继续坚持自己的社会制度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自然会被视为“异端”。虽然中国日益强盛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决定了英国等国不能像任意对阿拉伯国家实施制裁乃至军事干预那样对于中国进行强制性的压制,但始终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横加指责和攻击。这一点,才是报告的本质所在。

中国从来不回避谈论人权问题,而是始终采取开放的人权立场,致力于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人权交流和合作,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但中国也坚持,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一个国家的人权事务只能由本国人民来决定,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权力干涉。对别国人权状况的妄加指责既不符合人类的基本需求,更违反了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任何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虚幻的道德标准来绑架另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人的权利诉求,更不能在这些道德标准背后附加利己的经济和政治动机。

中英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中国从来不希望把双边关系放在意识形态分歧上,进行无谓的人权论争,中国不试图改变英国的价值观、人权观,但也决不接受英国把自己的人权标准强加于中国,更不接受无端指责中国人权状况倒退的言行。英国政府的做法无益于促进双边关系和双方合作,更无益于推动中国的人权进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文中插题为本报编者所加)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5月18日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