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香港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繁荣均昭示着“一国两制”的巨大魅力。
“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是中共领导人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的一大创举。中国近代历史被殖民的经历使得香港与内地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社会制度,而中国要收回香港主权,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两种社会制度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更多地表现为敌对关系,它们能否和谐相处,能否共处于一个主权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国两制”作为解决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一种方案便由邓小平同志提了出来。
可以说,“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是维护中国主权与尊重历史现状的妥协方案,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收回香港主权更大意义上意味着结束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洗刷中国近代以来所蒙受的历史屈辱,因而,香港问题的解决必然是以一个中国作为前提。同时,又由于香港社会的现状是资本主义社会,香港民众在生活水平、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内地民众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尊重这一现状、保障香港民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不变,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由香港人自我管理,维持香港社会的相对自主性。因而,“一国两制”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体现了政治妥协的制度安排,它符合中央与香港两地民众的根本利益。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教授戴雨果认为,“一国两制”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创新,这一模式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中国务实精神的最好体现。
实际上,在香港回归前后,很多人都不看好“一国两制”,比如美国《财富》杂志在1995年6月底登出了“香港之死”的封面标题,甚至在政权交接时,英国代表也称“一国两制”是一个“乌托邦”。因而,中国是否有能力接收好香港,“一国两制”在香港能否成功,香港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会否发生改变,这些都成为国际社会与香港民众非常担忧的问题。甚至一些香港人不看好香港的未来,移民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然而15年过去了,香港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已经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之下,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不断深入与加强,香港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方面获得了更强劲的动力。在国际知名机构的评选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最自由的经济体、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尽管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香港地区在2004年到2011年间的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2011年香港人均GDP达到了34200亿美元,为历史上最高。香港回归后不久,先前移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香港人看到了香港的希望,又掀起了一股返港潮。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看走眼”的美国《财富》杂志也不得不承认:“好吧,我们错了!”。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看待香港与内地民众在深入交流中所面临的一些小问题。比如前段时间香港和内地交往中出现的一些摩擦现象。应该说,这些摩擦只是两地交往的小插曲,而且也是两地民众在深入交流中不断磨合的表现。由于两地有着不同的历史境遇、文化氛围、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因而,随着两地民众交流的加深,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小摩擦也不可避免。这一过程是必然的,两地民众也正是在不断磨合中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因而,不应对这些现象做过多的解读。
原载:东方网东方评论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20702/u1a666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