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首页新闻
政治所学术报告:隐性断裂:当代中国基层治理 
作者:王龙飞  时间:2017-10-21  浏览次数:517

 2017年10月2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在院本部353室举行了一场学术报告会。参加此次报告会议的成员包括所长刘杰、副所长张树平、副研究员朱淑丽、助理研究员李佳佳等政治所十名研究人员。此次学术报告由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的新进科研人员王龙飞作报告,报告的主题是“隐性断裂:当代中国基层治理”。 

报告的核心问题是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中基层干部的政治心理及其行为模式,提出的基本论点是,当前我国的基层干部在政治忠诚方面与中央政权产生了一定的离心倾向,基层干部政治心理上出现的这种问题会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治理的质量。

报告按照以下逻辑来论证这一主题:第一,治理环境的变迁。治理环境的变迁主要从我国民众与政府冲突原因的变化、民众权利意识的提升和信访的异化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二,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体制的困境。这种体制困境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中央“治官权”的和基层政权“治民权”的双向不足。中央对基层官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基层政权在实施有效治理方面核心权能缺失。第三,中央在基层治理中的政策选择。为了在转型期冲突多发的环境下维护政治社会环境的总体稳定,中央政府作了两个政策选择,一个是制造不利于基层政权的舆论引导,强化民众政治信任的层级性,维护中央的权威;二是在信访和维稳问题上无原则地对基层政府施压。这种政策选择虽然曾在农村税费抗争时期有效地维护了中央的政治权威,但是在新的治理环境之下,这种政策选择的边际效益不断减少,而且其负面作用开始表现出来。这种负面作用就是报告的第四部分“体制缺陷和政策失误下的治理失范”所阐述的两个问题:首先,是基层干部政治心理上的离心倾向;其次就是基层政权权威的滑落。在报告最后再次强调了基本结论:基层国家工作人员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因此,建构基层代理人的负面形象以维护执政者合法性的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同时,技术治理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基层官员意识形态的忠诚对于整个国家政治系统稳定的作用不可小视。

围绕以上报告内容,参加报告的十名研究人员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各抒己见。刘杰所长作为主持人首先进行了总体点评,李佳佳同志提出了应当区分地方政权中的较高层级的政权和县乡基层政权的不同行为模式的建议;李锦峰老师则针对当前中国民众与政府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因提出了与报告内容不同的看法。在整场讨论中,各位研究人员提出问题的焦点集中于“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这个理论框架的严谨性以及其多大程度上适用用描述中国的治理体制。整场报告讨论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在十一点三十分左右,张树平副所长提出应当以发展的视角研究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体制的总结陈词,报告结束。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