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区营造的样本,上海市嘉定区从市情、区情出发,吸收和借鉴外来经验,紧紧抓住社区本质,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场域,积极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打造行动社区、活力社区,不仅推动了社区秩序的重塑,也实现了社区活力的再现。
第一,缔造社区居民的关联性,重建熟人社区。
当前,城市社区脱离了“共同体”的本来面目,形态差异巨大、人口流动频繁、利益诉求多元,表现为越来越明显的陌生人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封闭性空间。这样的情形直接导致了社区治理任务繁重,居民社区公共生活体验不良。
嘉定十年睦邻,让社区里陌生的邻居熟悉了起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了起来,让寂寞的楼道热闹了起来,让困难的邻居幸福了起来。这一结果的实现基于对居民日常需求的准确把握,对凝聚居民可能性的精确定位。一方面,地缘、趣缘、志缘、业缘,既是居民形成日常需求的基础,也是建立居民社区关联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草根性组织,“睦邻点”创造着自下而上建构社区共同体的新经验。
为实现这一目标,嘉定区用了6年时间。在组织架构上,设立居委会层面的“睦邻沙龙”和街镇层面的“睦邻会所”。将原有松散、单一的点有机串联起来,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共建联建等形式,将社区居民的关注和话题聚焦到社区公共事务上来,形成公共议题,讨论公共事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不仅仅是参与,更是“做主人”。
社区营造关键在于“造人”,实现人的改变、人的提升,然后才能谈外部环境的改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最后才能谈社区营造的成功、居民自治家园的建设。
2013年,嘉定的社区营造迎来“全面提升、催生活力”的发展阶段。与一般社区营造的定位不同,嘉定区以“参与——做积极的行动者”为营造主轴,塑造“主人翁社区”。其目的在于把社区治理的主导权、社区的公共空间还给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再仅仅处于幕后,不再仅仅是被动员的对象,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状态,而是要把社区居民真正地推到幕前,变被动状态为主动状态。这不是简单地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而是更侧重培育共有价值和公共精神。
第三,营造长效机制,形成小区适宜温度。
社区营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嘉定区跨域协商平台建设通过组织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实现社会事务的社会治理,目的在于培育功能性社区组织的形成,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一般认为,娱乐性社区自组织缺乏社区治理的真正特点和意义;服务性社区自组织以服务输出为主,但多是传统政府职能的补充;只有功能性社区自组织才能完成社区功能的分化和拓展,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实现社区事务的社区治理。
在营造长效机制当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团队的陪伴辅导。后者对社区营造活动的诠释和参与,使资源能够由政府部门更顺畅地流向基础社区,帮助社区居民弥补观念和知识的不足。
某种意义上说,社区自治项目就像一杯水。过去做项目就是把这杯水给居民喝掉,项目评估也是评估这杯水有没有喝完、喝得干净不干净。社区营造中自治项目的运行则需放大这杯水,慢慢引导小区居民都来关注这杯水。不仅要分析这杯水是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还要关注这杯水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凉的还是热的,等等。从一杯水慢慢开始关注自己小区的发展,慢慢形成一个小区最适宜的温度。
(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11月21日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