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强起来靠创新 创新靠人才 
作者:汪怿  时间:2018-03-19  浏览次数:483

●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有时就能引领一个创新发展方向、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只有吸引、集聚和拥有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拥有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和主导权

●着眼于突出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的角度,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场要动力,建立开放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效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的快速结合和高度融合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释放高端创新人才的引领效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转化发展动能、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把人才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战略性、基础性、重要性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有时就能引领一个创新发展方向、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只有吸引、集聚和拥有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以此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结构、质量,才能拥有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和主导权;只有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用好用活创新人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才能突破资源禀赋、要素约束的限制,盘活和聚合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创新资源,创造协同效应,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形成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真正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在全球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吸引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急需人才。在聚焦对象上,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契机,把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吸引过来、集聚起来、造就出来。要更加突出吸引集聚、培养造就能够站在创新创业潮头、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水平、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起关键作用、有决定意义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更加突出善于把握创新创业机会、敢于直面风险、创造价值、引领风气的“国际创客”,更加突出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人才,更加突出瞄准世界战略前沿、抢占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顶端、对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产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更加突出关注掌握全球资本、技术、信息要素资源、支撑支持创新创业发展的金融、贸易、法律、财会、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人才,把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人才,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更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去,更加突出聚焦面向未来、具有潜力后劲的青年人才。

加快编制全球引才发展策略。在吸引策略上,要加快编制战略方向、优势领域全球人才地图,制定人才需求清单、供给清单、政策清单,加快全球人才吸引、集聚、开发。要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承担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加大“走出去”力度,在影响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区域、关键节点进行战略布局,通过自建工作站服务站、开展战略合作联盟、购买顶级机构服务等措施,不断扩大一流人才的来源、范围。要发展与有关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亚太经济区域的区域合作,加深沟通与交流。

改革完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在改革重点上,要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着眼于突出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的角度,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场要动力,建立开放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效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的快速结合和高度融合。要着眼于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建立权责统一、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人才开发体制,破除人才流动、激励的障碍,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推动建立透明的、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点燃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激情。

着力改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在优化环境上,要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让人才更好地融入创新创业生态,更便于创新创业,更乐于创新创业。要充分发挥现有创新基础、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优势,培育和形成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创业金融、创业服务、创业文化等要素协同互动,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尽可能降低人才特别是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的创新创业门槛,减少创新创业的成本,提高创新创业的收益,让人才便于创新创业。要建构创新资源充裕、创新基础设施完备、创新主体支持、创新创业机制支撑、创新文化熏陶的综合环境,建立充满机遇的事业发展环境,建立公平正义、切实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宜居便利的生活环境,崇尚科学、尊重创造、鼓励创新、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8年03月19日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政治所研究员、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