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俊杰榜单”几乎不见上海青年人才,这说明什么 
作者:汪怿  时间:2018-03-26  浏览次数:576

3月26日,上海召开人才工作大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人才高峰建设的发展战略,聚焦关键人才、优势领域、战略方向,加快以“放权松绑”、有利于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地,是上海人才发展新的跨越,是以人才优势引领上海未来发展新的使命。

人才高峰就是世界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峰人才及其团队汇聚之地,是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向往的顶峰,是颠覆性科学技术的诞生之地,是具有未来引领性的创新成果转化之地,是具有国际开拓性的商业模式发源之地。

20世纪90年代,上海响亮提出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提出要基本建成开放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整体效用高的人才高地。《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成为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15年以来,上海又先后出台了以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为特征的“人才20条”、“人才30条”。人才高地、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突出了人才的战略地位,形成了改革共识、发展目标、理论框架、行动方案。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和制度创新变革,上海人才高地基本形成,国际人才高地的特征日趋明显,解决束缚人才成长发展、创新创业的普遍性问题有了整体方案、系列政策、配套措施,人才成为上海的重要优势、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人才高地建设为人才高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与物质基础。

人才高峰建设是人才高地、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历史传承,也是人才高地、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上海承担新的使命,人才发展面临新的要求,从战略任务、全球格局、自身发展的视角来看,在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还远未形成,在以用普遍性政策聚解决共性问题基础上,用个性化聚才的“良方”来满足高峰人才定制化需求、促进高峰人才创新团队发展方面还没有很好破题。上海有人才高地,但缺人才高峰;能解决共性问题,但缺乏各项方案。新时代,吸引集聚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的高峰人才,亟待上海在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上海在推进人才高峰建设上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一是40年的发展实践,上海吸引全球高峰人才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二是上海高校、科研院所高教、科研资源、企业创新资源、资本资源、市场资源丰富,为建设人才高峰、吸引全球高峰人才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三是经过多年努力,上海集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人才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突破,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吸引集聚全球高峰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为与之有效互动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发展基础。但从实现国家战略任务、从赢得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上海在集聚高峰人才、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方面还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顶尖人才、具有爆发潜力的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缺乏科技创新领域大师级人物、缺乏旗舰型、引擎型企业和对国际有深远影响的国企业家等明星企业家群体;另一方面,缺具有高潜力、能够把创业团队变为“独角兽”企业的青年人才。《福布斯》(Forbes)的“30位30岁以下俊杰榜单”(30 Under 30)鲜见来自上海的青年人才。

二是上海人才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还不高。就上海人才全球竞争力而言,《全球人才竞争力报告》,上海在排名37名,在30个全球城市中,上海尽管在数学、科学能力方面得分最高,但在受高等教育人口、世界大学排名、创新城市指数等反映人才质量、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上,多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比较还有较大距离。就吸引力而言,上海外国常住人口的比例常年还不到1%,与纽约、硅谷地区、波士顿、新加坡等地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上海对外籍科研人员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大。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有关数据显示,无论是金砖国家(BRICS),还是G20及欧洲5国(PIGS)国家人才,还是将伦敦、纽约、巴黎、悉尼、柏林等作为首选,上海都没有位列其最受欢迎目的地城市排名中。就影响力而言,上海及其人才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在全球范围还比较靠后。英国《卫报》世界城市品牌建设排名显示,上海的排名也比较靠后。

三是人才政策创新力度还需加强。在人才引进方面,缺少海外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评估机制以及特殊人才的认定机制、引进机制,上海在集聚海外人才“主动出击”力度方面有显不足。在人才使用方面,制约于体制机制的束缚,创新主体受到编制、岗位、绩效工资总额、职称等限制,在人员灵活聘用、创新团队成员聘用、科研资金管理、设备采购方面需要政策突破;同时,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项目申请、资本融通、工商注册、股权激励、检验检疫、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人才激励方面,顶尖人才薪酬水平上不能与国际接轨,其相关福利与国际惯例存在距离,体现知识价值、创造价值、有效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多样化薪酬、激励保障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是人才发展环境还有待完善。一方面机会优势排名靠后。《全球机会指数》显示,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排名第53,远低于中国香港、新加坡,另一方面,营商环境有待改善,急需解决税费负担、住房成本高企等问题,还需在提供对人才“友好”的公共服务亟待改善,包括解决交通拥挤、通勤便利程度方面,包括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难题。

五是创新创业文化有待深化。相较于美国硅谷的文化,上海的“职员文化、白领情结”较为浓厚,科技人才冒险精神不足,创新团队“大兵团”协同创新力度不够,显示出创新创业文化仍需进一步倡导强化。

那么,上海如何建设人才高峰呢?

一要服务国家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家竞争水平为出发点,聚焦全球竞争制高点,超前谋划、优先布局,积极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发现人才,有效集聚和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全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代表国家参与和赢得全球合作竞争的本领。

二要聚焦战略领域。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瞄准世界战略前沿和战略布局,聚焦国际大奖获得者,国际机构、世界知名机构职务资格,具有重要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学术业绩等顶尖以及被相关部门评价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项目或者团队,聚焦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战略方向、重点领域,聚焦重大基础科学创新、颠覆性技术开和城市发展,加快集聚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若干人才高峰,加快人才与产业、教育融合发展,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信息链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三要进一步敞开胸怀引才聚才。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开放也是上海人才工作最重要特点和重要原则。要坚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和五湖四海的胸襟,以开放的视野,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完善突出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前沿领域、杰出成就、发展潜力等遴选标准,开辟海外顶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海外人才简化程序、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机制,建立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措施,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是打造世界级重大载体平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加快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张江综合性科中心、国家实验室、科学工作室等全球领先科技创新重大设置、重大项目攻关项目落地,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吸引集聚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进程,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及联盟利用其海外资源,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五是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惯例的创新管理机制。要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契机,以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突破,以“放权松绑”为核心,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推进流程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要依托国家实验室,设立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工作室,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新型研发机构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工资总额等限制,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不受国籍限制。推行首席科学家制度,赋予高峰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完善高峰人才作用发挥机制,发挥好战略科学家的“设计师”功能,规划创新发展的“路线图”,科学前瞻布局和系统部署。建立兼顾长期与中短期目标的评估考核机制,不以发表论文、获得奖励为导向,评估以年度自评和外部中长期评估为主,注重第三方评估和国际同行评价的评估机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制度。建立与能力、贡献相一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健全顶尖人才及其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上观学习   2018-03-26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