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打造人才“梦之队”,要胸怀“五湖四海” 
作者:汪怿  时间:2018-04-10  浏览次数:985

日前,上海举行人才工作大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改革,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打造“人才梦之队”。新时代,聚焦关键人才、优势领域、战略方向,是以人才优势引领上海发展创新的重要使命。

有人才高地,但缺人才高峰

人才高峰指的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峰人才及其团队汇聚之地,是颠覆性科学技术的诞生之地,是具有引领性的创新成果转化之地,是具有国际开拓性的商业模式发源之地。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响亮提出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提出要基本建成开放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整体效用高的人才高地。进入新世纪,《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要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成为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15年以来,上海先后出台以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为特征的“人才20条”“人才30条”。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和制度创新变革,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资本资源和市场资源日趋丰富。同时,集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人才国际化水平提升,国际人才汇聚地特征日趋明显,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解决束缚人才成长发展、创新创业的普遍性问题上,也有了整体方案、系列政策、配套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才高地建设为人才高峰工程提供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物质基础。

人才高峰工程是人才高地建设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上海承担新的使命,人才发展面临新的要求。从战略任务、全球格局、自身发展的视角来看,在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还远未形成;在以普遍性政策解决共性问题基础上,用个性化聚才良方来满足高峰人才定制化需求、促进高峰人才创新团队发展还没有很好破题。这也就是说,上海有人才高地但缺人才高峰,能解决共性问题但缺乏个性方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顶尖人才、具有爆发潜力的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缺乏科技创新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缺乏旗舰型、引擎型企业以及对有深远影响的企业家群体;另一方面,缺乏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能够把创业团队变为“独角兽”企业的青年人才。

人才竞争力、吸引力还不高。在全球城市中,上海尽管在数学、科学能力方面得分最高,但在受高等教育人口、世界大学排名、创新城市指数等反映人才质量、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上,大多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就吸引力而言,上海外国常住人口的比例不高,与纽约、硅谷地区、波士顿、新加坡等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有关数据显示,上海对外籍科研人员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不少人将伦敦、纽约、巴黎、悉尼、柏林等作为首选。

人才政策创新力度还需加强。在人才引进方面,缺少海外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评估机制以及特殊人才的认定机制、引进机制,导致上海在集聚海外人才方面的“主动出击”力度有所不足。在人才使用方面,创新主体较多地受到编制、岗位、绩效工资总额、职称等限制,需要在人员灵活聘用、创新团队成员聘用、科研资金管理、设备采购方面有新的政策突破。同时,在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项目申请、资本融通、工商注册、股权激励、检验检疫、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在人才激励方面,顶尖人才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体现知识价值、创造价值和有效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多样化薪酬、激励保障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人才发展环境还有待完善。这里面,有两个不足值得一提:一是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为此,有必要探索解决税费负担、住房成本高企等问题,并在提供友好的公共服务上进一步发力,包括解决交通拥挤、通勤便利度、医疗服务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创新创业文化有待深化。相较于美国的硅谷文化,上海的“职员文化、白领情结”较为浓厚,人才冒险精神不足,“大兵团”协同创新力度不够。有鉴于此,需要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

赋予高峰人才更大决策权

从实现国家战略任务、赢得全球人才竞争的角度来看,上海在集聚高峰人才、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方面还有不少不足。下一步,要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亟待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一要服务国家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家竞争水平为出发点,聚焦全球竞争制高点,超前谋划、优先布局,积极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发现人才,有效集聚和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全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及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本领。

二要聚焦战略领域。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瞄准世界战略前沿和战略布局,聚焦具有重要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学术业绩以及被相关部门评价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项目或者团队,聚焦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加快集聚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若干人才高峰,加快人才与产业、教育融合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三要进一步敞开胸怀引才聚才。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也是上海人才工作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原则。要坚持海纳百川的精神和五湖四海的胸襟,以开放的视野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完善突出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前沿领域、杰出成就、发展潜力等遴选标准,开辟海外顶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海外人才简化程序、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机制,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要打造世界级重大载体平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科学工作室等重大载体、重大项目的落地。同时,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进程,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信息链深度融合。

五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创新管理机制。要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契机,以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突破,以“放权松绑”为核心,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推进流程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要通过设立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工作室,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新型研发机构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工资总额等限制;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还可不受国籍限制,积极推行首席科学家制度,赋予高峰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要建立完善高峰人才作用发挥机制,发挥好战略科学家的“设计师”功能,规划创新发展的“路线图”,科学前瞻布局和系统部署。要建立兼顾长期和中短期目标的评估考核机制,不以发表论文、获得奖励为导向;评估以年度自评和外部中长期评估为主,注重第三方评估和国际同行评价的评估机制。

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制度。建立与能力、贡献相一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健全顶尖人才及其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解放日报•思想周刊/观点  2018年04月10日第9版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