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首页新闻
远复论坛第十六期: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建构与拆除 
作者:陈鑫  时间:2019-06-21  浏览次数:272

2019年6月1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举办了第十六期“远复论坛”。此次论坛,我所有幸邀请到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心理学系博士张曜老师,讲座由魏朝利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张老师讲述了爱因斯坦与马赫之间的传承。爱因斯坦基于马赫对旧有绝对时空概念批判,引入了新的时空概念,创立了相对论。接着,张老师重点介绍了爱因斯坦的认识论模型。在模型图中,E是已知的经验事实;A是一些公理。A以E为基础;不过从E到A没有逻辑上的途径,只有直觉的联系。用逻辑的方法,从A得到其他陈述:S, S’;这些S会和E建立联系(经验验证)。但这些S和经验E的联系也是超逻辑的(直觉的)。从对爱因斯坦的认识论模型可以看到,思想和可经验的东西(感官经验)之间的联系存在漏洞。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在更高的确定性上得到,那么用来“理解真理”的逻辑系统就不够严谨了。

之后,张老师以荣格 “捏造”的一次实验为例,揭示了心理学中曾建构过的常识心理学中的某些概念的不严谨性,须要对其“消除”。因为如果经验验证过分宽松,那么一个不合格的公理系统就会通过经验验证。在有若干候选公理系统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筛子不够好,那么得到的公理系统很可能就是不合格的。

接着,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福勒实验”,生动解释了巴纳姆效应:公理系统和系统中的定理的有效性即使在从S到E的联系未能在较高的确定性上得到的情况下也能被受众相信。

最后,张老师指出大众需要意义,而分析心理学慷慨的给了他们意义,所以大众需要分析心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应拆除这些被构建的意义,正如一个人消除别人对他的误会。之后,在场的同学们就讲座的细节问题等与张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陈鑫 供稿)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