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需要有更多温暖、更多宽容、更多人情味。
2020年12月10日颁布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全周期管理,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日前,“十四五”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与先行策略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与会者围绕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刘杰研究员指出,讨论城市治理现代化,有三个问题需要去思考。第一,什么是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它的含义和标准是什么?第二,我们现在的城市治理越来越精细化,各方面的标准越来越严格,但在高标准管理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温暖、更多宽容、更多人情味。第三,城市治理固然需要运用一些技术手段,但不应本末倒置,让互联网技术成为城市治理的“主体”,人民城市建设仍要以人民为中心,在技术运用方面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翁士洪副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会对政府本身的功能、政府的运行方式、权力的划分和应用等带来挑战。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平台治理体制,从而提高全要素综合治理能力。当前,上海须进一步理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同时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将选择权交还给人民,从而构建一个包容的数字社会,这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葛天任副教授提出,年轻人是城市发展的未来,上海“十四五”规划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时,应重点关注这一群体的需求和诉求,保障其城市权利,提供更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薛泽林指出,城市精细化治理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区治理精细化,二是城市硬件管理精细化,三是城市公共服务精细化。城市精细化治理要解决的就是城市管理、服务和发展之间的逻辑问题。首先要做好纵向的专业化管理和横向的综合化管理,解决城市的硬件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城市内在运作机理问题,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精细化治理中,要关注政府、市场、公民等行动主体的关系重塑,技术力量的发挥,边缘人群的需求反馈等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赵吉认为,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系统内部要素丰富、相互联系,在既有问题的基础上容易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给城市安全带来很大挑战。因此,要增强自身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一个健全的常态化治理体系,对很多非传统安全因素做好预案。未来的社会治理应该是“简约而非简单”的,可以建立一个简约的机制,而具体的治理形态则是有张有弛的。同时,在公共安全治理中,还要注重发挥不同尺度的治理单元的效能。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主办。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丹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