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两天内,北京、上海相继召开人才会议,释放了什么信号? 
作者:汪怿  时间:2021-11-18  浏览次数:10

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同时首次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11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主持人才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人才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面向未来发展的源动力,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思考谋划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更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上海更好担当国家战略使命提供强大力量支撑。而就在此前一天,北京市委也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

什么是高水平人才高地

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全球各类卓越人才集聚之地、成长之地、向往之地,是全球各类优秀人才及其与资本、技术、信息、空间、环境充分互动的交融之地、创造之地、发展之地,是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模式、新产业、新文化的策源之地、发明之地、诞生之地、交汇之地。

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即: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由高水平人才高地、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战略支点以及更为广泛、各具特色的亮点各司其职、相互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雁阵格局和网络体系;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城市、战略支点等构成的雁阵格局中的“排头兵”“先行者”。

上海如何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落实中央要求,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上海需要承担新角色、新担当,也有需要有新行动、新策略。

1、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

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而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上海推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首要的就是要建构“创新”“战略”“未来”三维结构的高质量人才。

从创新维度来看,抓住创新生产者,即身在一线、作为科技创新探路者和先行者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究开发人才;抓住创新的组织者,即发现和捕捉商机、组织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创业者;抓住创新服务者,即围绕在创新人才周围、聚焦创新链,为创新提供金融、会计、律师、知识产权等服务的人员;抓住创新治理者,即具有创新基因,关注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服务创新,为人才和创新提供场景和支持的治理者。

从战略维度来看,要把赢得未来、争取主动、具有优势的战略人才作为建设重点和关键,集聚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域战略家、以科技引领发展的战略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智库专家,积极培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辟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大力集聚创造新技术、新领域、新产业的科学家、工程师、技能人才,引领创新潮流、推动科技创新策源、赢得未来战略竞争。同时,还要充分关注属于战略领域、掌握战略资源、位居战略层次、具有战略影响的人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力、起到关键作用,能够引发重大突破、重大变革以及带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才,进一步加大培养造就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实现人才由支撑发展、优先发展向引领发展的历史跨越,夯实发展基础。

从未来维度来看,要强化未来的视野、前瞻的眼光,聚焦青年科学家、研发人员、工程师、企业家、技术工人,聚焦青年政治精英、未来领袖等,注重强化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潜力的未来人才的培养、发现、储备、使用,聚焦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战略方向、优势领域、重点领域,看到未来、看准未来、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真正让青年人才和创新潜在人才成为引领未来发展、赢得未来竞争、创造未来优势的生力军。

2、建设高能级的人才平台。

人才平台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基石,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磁石”,是成就人才、引领人才的推进器;人才平台的能级有多大,对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助力就有多大。因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建立一流卓越人才和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高能级载体平台,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进一步加快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实验室、综合性科学中心、科学工作室等全球领先科技创新重大设置、重大项目攻关项目,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吸引集聚一流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必须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进程,支持建设若干优势学科,共同引育高端人才,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必须加快战略产业发展,推动创新联盟、产业联盟,推动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技术中介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建设。

3、构建高通量的人才节点。

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联通全球人才网络和创新网络的核心枢纽,同时,也是构成和影响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基础。从全局的视角来看,高水平人才高地是联通国内、国际循环高通量的战略链接、关键节点。

一是要突出上海的自身优势,以战略意识、战略眼光、战略本领、战略定力,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明确人才发展战略定位,制定具有竞争优势的制度体系、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链、人才链,培育集聚站在创新创业潮头、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引领潮流的人才,把影响未来、造就未来的人才吸引过来、集聚起来、培养起来、发展起来,不断提升人才实力、人才竞争优势、人才发展含金量。

二是聚焦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聚焦战略支点,加快建立以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引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人才发展共同体。特别是要聚焦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发展,抓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契机,突出特色意识、长板意识、共同体意识,结合各地自身特质、独特禀赋、各自所长,培育具有特色的人才集群,协同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区域强力板块。同时,延伸一批“产—才—城”融合的增长极、聚集带、发展圈,整体提升国内人才网络的能级,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让各类要素更为顺畅地自由流动,更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要积极嵌入全球人才网络和创新网络,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影响全球发展,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厚植竞争优势、造就发展机会、增强流动动力。通过进一步丰富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创新集群、“引擎”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人才引进的“硬”资源,丰富一流高校、专业、顶级科学家论坛、全球青年创业者论坛等人才引进的“软”资源,建立多重人才发展社群和网络,打造全球创新和人才网络节点,吸引全球人才近悦远来。同时,要搭建更多的国际性创新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离岸基地建设,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优势、中国的未来,吸引和集聚全球人才,不断增强全球人才资源配置能力、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完善全球人才愿意来、乐于来的基础,让更多全球人才因中国而聚、因中国而兴,让高水平人才高地成为配置全球人才、发展全球人才的重要枢纽、重要平台。

4、健全高成长的人才机制。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要求抓住人才快速成长、有效成长进程中的核心诉求,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难点,着力加大改革和开放的力度,让海内外人才基于此、快发展、高成长。

一方面,要以改革力量激发人才活力,用人才力量来引领创新,用人才活力来激活发展,有效驱动和牵引、引导、建构以及创造新的发展。建立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给予用人主体在培养、引进、使用中更多的权力,让贴近人才的主体有权,向服务人才的主体赋权,让他们在第一线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才及其发展诉求,能够用好权、能够服务好,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才需求,能够最大程度激发人才活力。同时,要通过改革,充分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资源调度权,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落实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机制,丰富创新创业资源、建立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创业服务,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动人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抓紧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体系,让更多的海外人才能够因高水平人才高地更便捷地流动、更自由地从业、更良好地发展、更快速地成长。例如,通过创新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停居留和工作许可制度,让外籍人才更加便利地申办工作许可、长期居留、永久居留;通过明确职业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从业自由范围、类型、程度,建立职业资格认可制度,创新学历、职业资格互相认证制度,与相关国家、区域、国际组织开展职业资格互认交流合作,允许外籍人才参加我国职业资格考试,让海外人才在华工作、执业门槛更低、范围更广。

5、建设高品质的人才环境。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要聚焦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技能人才等不同群体,对其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层面多样化发展需求,以人才友好型环境为核心,打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让科学家全身心去跟踪、投入、判断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突破方向。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完善优质基础教育项目布局,打造高水平综合医疗中心。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交通布局,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示范区,提供智能生活方式,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幸福、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的人才发展生态。

6、推进高效能的人才治理。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要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下,强化政府主体的职责,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治理作用,激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由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协同治理的责任共同体。要加强政府人才发展治理的职责,强化其制度供给、政策工具的职责,要落实用人主体、人才个体在微观组织的主体作用,还要重视发挥专业团体、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在人才发展治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共同推进高效能人才发展的治理体系建设,真正让人才成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战略资源、关键动力、引领力量,让高水平人才高地成为海内外人才成长成功之地、事业成就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