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你好,我的城”系列讲座聚焦数字社会“温度” 
作者:曹玲娟  时间:2022-09-19  浏览次数:10

日均处理2.55万吨生活垃圾,收发1025万件快递,完成超过74.5万次诊疗,公共交通运送1399万人次,各港口吞吐货物212.7万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背后有无数分秒跳动着的数字密码。这些数字来自每个人,也关乎每个人。如何让它们更好服务于城市,服务于最广大人民?在哪些社会领域,需要数字化进一步“填空”?在数字化已经如空气般存在时,我们为何还要关注数字治理的“留白”?

9月15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你好,我的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面面观”系列讲座举行第二场“数字社会,怎样更具‘温度’”,邀请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创新工程团队“数字化转型与超大城市治理创新”首席专家薛泽林,通过他们的视角审视数字与城市、治理与温度、效率与包容。

徐惠丽在演讲中指出,不是仅仅基于技术理性而产生的数字集合,而是基于人民城市的价值引领和智慧城市技术迭代双轮驱动的结果,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数字社会。在数字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与纠错,除了用数字化的判断提升治理效能,我们更需要“用价值判断给城市加温”。未来,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着更大变化,但对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城市治理的追求是不变的。

是不是所有人都进入到了这个数字时代?数字化带给他们更多的是便利和获得感,还是困扰和剥夺感?是不是所有事务都适合使用数字化的手段?郑磊首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指出,数字化治理需要更关注“普惠包容”。如果说就像人的大脑和手脚,数字化治理提升了城市运行的效能,那么“温度”则关注人的心灵。因此,关怀处在数字弱势的少数人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处于数字优势的多数人同样也需要“温度”。

薛泽林认为,城市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人的创造物。因此,城市工作首先要找到城市中的人聚集在哪。“小区”就是城市里的每个人必然归属的空间,是不同群体和不同利益交汇融合最多的地方。要建设更好的数字社区、数字城市、数字社会,数字小区就是一个小却有效的实验田。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2022-09-17 06:17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