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2022年9月21日《成都日报》第07版:理论周刊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最暖心的“底色”。2021年,中央文明委决定,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周期中,选取部分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全国文明城市,先行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成都被列为试点之一。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关键在“人”,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全体市民共同享受文明进步的成果。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需要人人驰而不息支持与参与,方能垒筑文明之魂。
人人都是文明的实践者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升级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试点可以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做出示范、明确方向、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综合来说,“一模范四高四力”是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基本要求,即模范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治理水平高效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品质高水平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高标准示范,具有显著的创建带动力、价值引领力、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城市范例。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目标是打造一座平凡英雄的城市,与全国文明城市相比更加强调人民参与,更加突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更加关注文明城市“人民建、人民享”的良性循环,是新时代我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战略性迭代升级。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将人民参与摆在了重要位置。如最新一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21版)》与上一版相比,更加突出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这四项内容,其中的任何一项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这意味着每位市民都是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每个人都代表着城市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测评体系》在基于“公共空间”“公共需求”“公共道德”“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这几项共性的价值追求基础上,有不少新的补充和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城市工作的复杂性越来越要求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城市必须更多地通过倡导“公共”精神,寻求“公共领导”,以更好地实现对城市公共事务的善治,并最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现代治理格局,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寻中国特色城市治理新路。
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城市宗旨层面强调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转变成了人民对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需求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管理不精细、城市服务不便捷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这一矛盾是我国当下城市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近年来,成都的城市治理工作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最好的资源和服务留给人民,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不断为人民群众解忧排难中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比如,在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民生活休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平衡的问题时,成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要求和部署,率先提出打造公园城市的战略构想,在实践中通过普惠式的公园绿地建设,将绿色生态建设引入城市,把城市变成大公园的政策目标,不仅实现了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回应,同时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最好诠释。
在城市主体层面强调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依靠人民的总体思路。实践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成都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城市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城市治理,激发群众首创精神,汇集人民改革创新智慧,推动城市治理自下而上的思路转变。
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要鼓励公众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任何一项城市公共政策的制订和实施都是对城市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过程中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到对人民群众微观个体需求的回应上,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成都在城市工作中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回应,如连续实施多年的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通过搭建开放性的治理平台,在市民中间开展广泛参与问卷调查,加上市民代表、市民观察员的踊跃参与。政策的重点在哪,如何实施,效果反馈如何,一件件事关民生的“重要小事”无一不凝聚了平凡英雄参与的“大智慧”,也让成都的城市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要关注人民群众的自治能力提升。社区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基本单元,也是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和城市韧性提升的最重要堡垒。近年来,成都抓住社区治理创新这一关键,下真功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三社联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居民的自治能力。如《成都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聚焦于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完善并落实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政策,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和服务能力极大提升。再如成都城乡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民生微项目的推进,通过政府资助、聚焦群众需求、借力数字化力量,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动,不但夯实了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也为人民群众参与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薛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