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这个产业35岁以下青年占2/3,“小青新”如何大浪淘沙成就行业顶端? 
作者:汪怿等  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10

“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不仅来自于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企业、商业,更有赖于周边的载体生态。”在日前举行的徐汇区政协双月协商会上,上海大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向导在提到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区时,代表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者发出了肺腑之言。

今年2月,徐汇区发布新一轮光启人才行动计划,同步推出“光启金领”“光启名师”“光启名医”“光启星梦”“光启创客”“光启伯乐”“光启宜居”“光启聚心”等八大有针对性的人才项目。半年多来,徐汇区政协聚焦人才高地建设,对光启人才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进行了深入调研。

在日前举行的区政协双月协商会上,行业专家和来自徐汇各界的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徐汇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建设、形成人才聚集“比较优势”等话题建言献策,聚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激发“小青新”人才爆发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曾参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人才20条”“人才30条”等专题研究。在他看来,高水平人才高地,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新文化的策源之地、诞生之地和交汇之地。而高质量的人才群体,是打造人才高地的首要基础。

一方面,徐汇等相关区域除了为上海集聚一批在战略领域、关键领域和优势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也要吸引一批在“快增长、有未来”的新兴领域善于抓住“奇点”,具备创造“独角兽”或“瞪羚”企业的卓越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突出人才的整体竞争力、‘高大洋’人才影响力和‘小青新’人才爆发力的三力联动。”汪怿说。

对于“小青新”人才目前面临的困惑,“80后”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衡复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宇翀做了充分调研。他表示,徐汇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总产出已占全市1/3,并连续多年保持30%高速增长,“十四五”期间预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该产业在徐汇的人才储备具备以下特点:40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80%以上,35岁以下占比约66.6%;企业中研发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占比较高,经营管理人才中35岁以下占比也逐年提高,接近1/3。

“通过分析人才画像,35岁以下的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和管理领域的青年人才,将很大程度影响徐汇未来的产业经济。”王宇翀说。但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对人才的学历、工作年限、资质背景等都有相对固定的要求,而人工智能产业的青年人才专项培养体系则尚未成熟。“科学家人才、算法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数字工匠’人才呈现出结构性紧缺。”

对此王宇翀建议,徐汇区可在上海率先探索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支持区内部分企业开展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紧缺人才自主评价,突破学历、年限等条件限制,拓宽引才渠道。同时,还可探索构建国内外人才评价互认机制,对照国际标准和通用规则,制定一批徐汇人工智能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让聚才引才更有针对性。

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董事长张黎明建议,应按照政策需求对重点产业人才进行分类、分专题调研,建立起政府机构、园区管理单位、人才服务公司和各类企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培育壮大青年人才、实施大国工匠工程,梯度培育能够与产业集群共振的‘人才蓄水池’。”

建立数据库摸清人才底数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赵允建议,在人才高地建设中,要处理好“所有”与“所用”的关系,提高引才“强磁场”效能。他提出,徐汇可依托科研项目,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中采用“订单式”培养所需人才,重点孵化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

王宇翀在调研中也有类似的发现。他建议,徐汇区可对接市级“产业菁英”专项培养计划,通过“政府+高校+科研咨询机构+AI技术公司”的模式,培养更多跨领域、跨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教育链、高能级人才链和产业需求链的有效衔接。

与会委员还建议,依托目前徐汇南部职教中心和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建设,徐汇可探索引入国际化的人工智能领域职业培训项目,率先打造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创新实训基地,加强不同层次的青年人才梯队建设。

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效果图

作为一家人力资源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王向导在调研中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了徐汇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区所面临的挑战。“企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匹配度还需提升,人才培育的成长链有待完善,需要增强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衔接,缩短成熟人才的培养周期。”王向导说。

他建议,徐汇区可率先推进人才数据库建设,摸清人才底册,同时开发构建智能化的人才匹配平台。人才具有层次高、活力强、流动快等特点,往往很难掌握动向,因此更应该通过建设数字化公共人才平台,探索政府数据和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的信息互通,精绘“人才画像”。后续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向企业和人才双向匹配岗位机会,借助人才流动数据、分布状况和岗位薪资分析发布区内重点产业人才指数,徐汇区可以为人才和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王向导还建议,徐汇可探索构建锚型(Anchor Plus)创新城市集群,搭建企业与高校、平台机构的衔接桥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徐汇大院大所大校大企云集,有宜居的生活环境,可以倡导搭建更多校企间的共创平台、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提前走出象牙塔,了解真实的业务场景。”

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

近年来,徐汇全力以赴引才、育才、用才、聚才。通过实施“光启伯乐”项目拓宽社会化引才渠道,对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给予最高达50万元的资金支持。通过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构建近悦远来的留才环境,提供每月最高2000元、累计补贴时限最长达60个月的区级人才租房补贴。一系列举措,正努力促进徐汇成为青年英才的成长乐土、创新人才的集聚平台、人才机制的创新高地、宜居宜业的区域标杆,向着人才强区不断迈进。

(原载于2022年10月24日“上观新闻”)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