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 
作者:刘杰  时间:2022-11-03  浏览次数:10

刘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1986届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1990年返校硕博连读,并于1995年获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首批上海市领军人才。兼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曾任第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

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和政治学两个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范围涉及国际人权、国家主权、中国政治发展等多个领域,成果丰硕,是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国际机制理论及其与国家主权的相关性研究”和“人权国际化的主权效应及中国的战略选择”,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0多项。出版《人权:中国道路》《人权与国家主权》《当代美国政治》《中国式廉政:道路与模式》《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等个人专著12部,与人合著《中国式民主》等专著28部。在国内各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年度报告,2003年起,迄今已出版16部)《国际关系研究》(共23卷)。公开发表学术成果400余万字,获得过13次国家和省部级学术成果奖。

慎思笃行 勤勉致知 

秋日晴好,梧桐萧萧,光影斑驳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巍立在淮海中路上,刘杰便在此度过了十七载春秋。岁月不居,时间如流,但1982年的秋天,对于刘杰而言,终归是不同的。

素墙朱瓦,窗明几净,阳光透过玻璃洒进会议室,也落进了刘杰的读书岁月里。现任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的刘杰坐在古朴的黑皮沙发上,银发下是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我最开始想报的是历史系,当时我们对国际政治专业了解不多。”刘杰高考时外语成绩很好,又因国政系录取分数较高,“理所当然”地来到了这里,一张高考志愿表,缔结了刘杰与复旦国政的缘分,仿佛是命运使然,正如涓涓细流终将奔腾入海,而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的汪洋便是刘杰遨游探索的所在,谁谓河广,一苇以航。

本科毕业后,刘杰被分配到四川外语学院工作,执教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正是这四年的教书生涯,让刘杰明白本科时候的自己,仿佛是“没有醒过来的、懵懵懂懂的人”,但是当了老师以后有了更大的驱动力,“它逼迫你,没有人教,你自己去上一门课”,刘杰开始广泛涉猎国际政治的前沿议题,书山有路勤为径,以知识为杖,向高而攀,刘杰开始独立地去理解国际政治的内涵与外延,并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

1990年,刘杰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褐石金拓两依然,“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慊慊,也指引着刘杰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求索,前行。谈及读书时代的学习生活,刘杰最难忘的还是老师们的课。“曹沛霖老师和我们讲美国政治制度,总共十讲。结果他老人家一个学期讲完,第三讲才刚刚开始,但他前面两讲讲得太精彩了,根本停不下来,几乎是收不住了,非常有激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而曹老师的课有如炎炎夏日的倾盆大雨,淋漓酣畅,解渴回甘。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读书”是刘杰硕博时期的主旋律。刘老师提到王邦佐老师劝勉青年人的话,一字一句,记忆犹新:“你一个礼拜比别人少读一本书,无所谓;一个月比别人少读一本书,也无所谓;一年少读十本书,也无所谓,但是十年以后,你比别人就少读100本书,你跟别人的差别,就出来了。”不仅仅是王老,刘杰的导师刘星汉老师也将“读书”作为治学的第一要务。刘星汉老师规定每两周刘杰都要去老师家去一次,尽管刘老师家住的离学校很远,但风雨无阻,这一去,就是整整两年。每两周刘星汉老师都会布置主题、开具书单,刘杰需要每两周就所看的书和刘星汉老师交流体会与感悟,“这不是说可以蒙的!比如会问你哪本书讲了什么,说不出来就是没看,蒙不过的!”正是刘星汉老师的严格要求培养了刘杰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勤勉读书的习惯,更让其明白,“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渊思渺虑  洞幽烛远 

刘  杰

“独立思考”是刘杰在复旦国政求学时的最大感受,刘杰赋予“传道受业解惑”六字以新的意涵来解读自己在国政的九年时光。“解惑就是学知识,高中可能都不知道现代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等等,所以本科阶段是知其然的过程,也是解惑的过程;但是大多数人很难说能将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继续读研究生,因为研究生阶段,老师会告诉你‘任何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始独立培养你锚定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做针对性阅读和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我理解为这就是授业;而博士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传道的博士,老师不会再跟你讲知识性的东西,甚至也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而是说你应该对自己所涉猎的问题领域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个人判断、分析和结论。各阶段学位论文的区别也正在于此,本科论文是对知识性问题的分析,硕士论文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而博士论文是对一个问题领域及该领域中一系列相关性问题的分析。因此当博士毕业以后,我们应该领悟到学术之道,或者通俗来讲,你应当具备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而这个时候,不会再有人会是你的老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刘杰始终是那个冷静客观的思考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将回应现实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课题,自2004年以来,每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都会编撰修订《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系列丛书,每年一本,持续到现在,而刘杰便是这一研究事业的见证者与亲历者。“这个时代,该有一些人去冷静客观地关注国家社会的进步,去探寻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历史迈着沉缓而坚定的脚步奔向未来,而政治意味着“用力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从青葱岁月的意气少年到双鬓斑白的政治学人,刘杰如一叶不系之舟,或溯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永远在政治与现实的汪洋中不舍昼夜,数十年如一日,赓续着政治学研究的使命与荣光。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曦源流水潺潺,吟唱着理想的曲调,也谱成刘杰内心难忘的歌谣。工作以后,刘杰也常常回到母校,成为国务学院博士生毕业答辩会的座上宾。刘杰不仅37岁便成为博士生导师,而且在国际政治和政治学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所以一年会参加多达十几位博士的毕业答辩。“我还给我们学院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当谈及与国务学院的联系时,刘杰自豪地说道。几十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一直与国务学院有着深厚的人才交流传统,很多国务学院毕业的博士都会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继续研读深耕,为中国政治的长足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刘杰认为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有两个核心要素:历史积淀与理论支撑。了解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和问题根源,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论去做分析论证,尤其要体现学科的专业性,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有很深的学术积淀。学术问题讲求个人的悟性,需要自己去读书、自己去体会、进而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带学生也是这样,如果学生是真的想做好学术,那我们就会好好努力,只要我们有机会,我们就会坐下来聊天,来谈问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学术之道恰如一汪清泉,饮之如醍醐,品之若琼浆,滔滔不绝也。

万物有时,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的水气,往昔的画面翩跹而至,刘杰亦十分感慨,“顺其自然,这也是我的人生态度,我在国政系读书九年,一直到今天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切都是历史的机遇,能够顺应就好,如果实在不合适,换个方向也未尝不可。正如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却有一个同样含义的词语,中国人说是‘命’,西方叫‘destiny’,这算是我活一辈子的人生体会吧,也送给国务学院的学弟学妹们。”

来源:公众号“复旦国务学院”之【院友风采】2022-11-02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