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探索基层韧性治理,保持应急和常态社会秩序之间内核的稳定 
作者:政治学所  时间:2023-03-22  浏览次数:10

加强韧性社区建设,是实现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3月10日,由上海市委党校《党政论坛》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联合主办,浦东新区高桥镇党委政府承办的第二期治理新论论坛举行。论坛以“基层治理韧性:常态与应急态的高效衔接”为主题,邀请社区治理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共话基层智慧治理新思路、新方法。浦东新区高桥镇党委书记周秀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李开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主任柳恒超、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树平分别致辞。

所谓韧性治理,指的是治理体系在承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压力后恢复到常态的一种能力,它包含两个环节:一是降低风险冲击造成的损害;二是保持社会基础秩序的稳定。在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龙飞看来,法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借助法治手段,完善应急预决策机制,为应急状态下的社会力量提供制度框架,依法保障基层常态化应急建设等。同时,探索韧性治理必须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要发挥法律的战略作用、刑事作用、预防作用和矫正作用,为国家紧急权力在拓展必要空间的同时施加必要的约束,保持应急和常态社会秩序之间内核的稳定,减少应急态和常态之间的震荡和落差,降低社会损失。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翁士洪副教授指出,我们今天的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三重”悬浮的问题,一是数字技术的悬空化,数字设施看似很先进,但与现有的组织结构呈现出一种“悬挂”关系,没有很好地衔接与融合;二是治理行为的形式化,“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线上而线上”;三是治理体系的碎片化。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加强社区韧性治理,需要重构数字技术与制度的关系,探索建立责任分担机制、数据分享机制、部门协同机制和人机融合机制。

“我们高桥镇总面积39.3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35个居委会,到去年10月底,常住人口20.18万人,户籍人口9.38万人。”浦东新区高桥镇副镇长曹剑英分享,过去三年,高桥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社区基层治理经受住了挑战与磨炼。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困惑:“从镇层面来讲,我们要如何更好地指导并服务好居村的工作?”在现场交流环节,曹剑英向专家们抛出了问题。

翁士洪指出,我们传统上将居村定位为一个自治组织,但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进入应急状态,居村往往要承担起更多的职能。从这个角度说,必须从技术、处置、资源等方面为居村更好地赋能,培育和强化其自身的能力。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治理语境下,村居的自主治理结构须做一定的适应性调整,探索将更多社会资源纳入传统制度结构中。

高桥镇凌桥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唐云虹将凌桥居委的基层社区治理经验归纳为四条:一是物业改革“破冰”助力居民区发展“破局”;二是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用活用细网格化管理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多元管理,做实做细自治项目;四是聚焦数据化管理,打造社区治理内核。凌桥居委辖区内的小区老、旧、散;新小区与老旧小区、开放式迷你小区与封闭式小区毗邻,有些小区没有门岗、没有围墙,又与街面相通,存在不小管理难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唐云虹坦言,面对纷繁的条线工作、复杂的辖区内情况,基层干部们有时感到分身乏术。

如何真正为基层减负?“过去的城市治理更多地依靠条线和单位,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今天我们的街镇和社区重新变成了城市治理的一支主力军。”王龙飞认为,从制度构建的角度讲,城市社区治理需要一个基本架构方面的法律,重新界定基层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社区基层的事权与资源结构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治理任务的转型。

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泽林认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制定更科学完善的制度,将复杂、流动的基层治理现实纳入制度轨道与法律框架。

论坛现场还举行了智慧治理合作研究基地揭牌仪式,该研究基地由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浦东新区高桥镇合作成立。

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