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数字技术颠覆传统治理体系结构,基层治理如何应对新趋势新挑战? 
作者:周丹旎  时间:2023-11-17  浏览次数:10

把握好治理的限度。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力量。当前,数字技术、元宇宙等概念正颠覆传统的思维逻辑、决策方式和管理模式,人民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实践面临新趋势和新挑战。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举办第三届“新技术·新治理·新城市”论坛,邀请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共议“基层社会治理与人民城市建设”。

充分尊重和关注人的主体性

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刘杰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基层治理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治事”和“治人”两件事,而“治事”是通过“治人”体现出来的,因此基层治理内在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和关注人的主体性,同时把握好治理的限度。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法硕副教授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了老旧小区智慧社区建设的“蝴蝶模型”概念,指出在老旧小区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力量是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作为核心行动者,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在问题倒逼下分析居民诉求,开启改革创新议程,最终实现智慧社区治理转型,实现老百姓的认同和参与。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魏程琳副教授探讨了志愿精神在城市老旧小区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中心城区老旧居住区空间老化、人口聚集、治理缺位等现状,是国内外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推动老旧小区实现从治理缺位到共治共享,核心问题是治理资源的获取和可持续运作。要激发社会内在机制,鼓励和培育自发的志愿精神,推动组织性的治理,建立公共规则,回归一种有序的集体生活。

以良序善治为理想目标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张力伟副教授提出,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要推动构建“以民主促民生”的责任型社区。只有把人充分调动起来,在“有责、尽责、享有”三者之间达成全链条关系,才能够盘活治理效能,真正实现基层自治。

盐城市逻辑学会会长裴彦贵认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理想目标是要达到良序善治,即实现良好的治理和社会秩序。好的社会治理应当包含优质的公共服务、公正的市场监管、和谐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形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周凌一副教授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为例,分析了层级体系下行政型网络管理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指出太湖局作为一个跨层级、跨域的管理系统,在解决跨域化的复杂公共事务中能够发挥协调和召集的独特优势。

数字时代的治理新挑战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柳亦博教授认为,数字时代,治理技术发生了某种“异变”。必须警惕技术对人的“异化”和隐形的“控制”,重新回到对人的治理,为了人、服务人、解放人。要对算法添加伦理约束,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关系”,由“对算法的治理”转回“借助算法的治理”。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京东副教授指出,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冲击了由中世纪到近代早期建立起来的传统治理体系结构,当今的公共治理面临新难题、新挑战。元宇宙代表一种“去中心化”的治理,既要看到它的优势,也要警惕其在安全、财产、金融等方面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赵吉分析了复杂城市基层片区化治理生成的多源流机制。他以上海、厦门等地基层正在开展的片区治理模式实践为例,解释了为何片区治理会成为城市应对基层复杂性的治理机制,从学理上剖析了基层治理创新机制背后的多重作用逻辑。

来源:上观新闻,思想汇2023年11月17日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