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多所高校宣布可以“零门槛”转专业,热议的背后还有哪些期待要落地? 
作者:薛泽林等  时间:2024-07-08  浏览次数:10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朱一丹/文、图

2024年高考结束,志愿填报即将伴随分数线的划定紧锣密鼓地安排上。值此之际,几所重点高校相继官宣“转专业自由”,收获了极大的关注度。所有学生均可申请,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各学院的转出名额不设限制等,条条都让人惊呼“力度大”。

“给拔尖的同学锦上添花,给不适应本专业学习的同学雪中送炭。”在一片叫好声中,还有哪些期待亟待落地?

 

多所高校官宣“转专业自由”

最近几周来,“转专业自由”成为了教育新闻报道中的高频词。其实,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转出“零门槛”。即便如此,也比以往要“排名优先”有了大跨步的飞跃。

5月30日,武汉大学召开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择,转出学院不受限制。此前武汉大学本科生在大一下、大二下各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2022年,该校有580名学生转入新的专业,成功率为62%。

在武大之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不同程度放宽转专业限制条件,降低学生转专业难度,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

上海方面,最近一周来,也有两所985高校相继官宣。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潘伟杰说,除特别说明限制转专业外,所有学生都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转专业接收计划大于申请学生总数,转专业申请成功率接近70%。另外,2022年起,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间转专业通道已双向打通。除了转专业,在分流、修读、升学等方面,也将给出十足诚意,赋予学生更多“干细胞”式成长的权利和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武超介绍,自2024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放开转专业,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考量,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有多次转专业机会,医学院与本部之间各专业也可以互转。每次可选择两个志愿,不限制学积分排名,甚至不限制挂科门数。

“原来大家可能更关注优秀学生,但我们每位学生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不是分高的同学才有资格转专业,如果他在自己专业表现足够好,可能他本就无需转专业。而有些学生对原先专业的志趣不高、成绩不突出,没有关系,都有机会再转变。高考阶段学生有自己的专业选择,但我们不希望高考因素捆绑学生的全周期。”据武超透露,交大今年的转专业录取结果基本已出,转专业成功人数较往年相比呈现明显增长,比2023年整体提高大约150%。

热门专业人数过多怎么办?  

“之前的转专业就奇怪,还需要在自己专业前几名才能转,都能前几名了,我还转什么呢?”网络上,一条“高赞”评论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对不看成绩,不看挂科门数的“零门槛提出申请”表示极高的赞同。转专业门槛设置过高,对于那些因为不喜爱而学不好的同学来说,无疑又堵住了一条出路。

在获得好评的时候,引发了更多细节的讨论。比如,热门专业人数过多怎么办?高校招生办对此普遍回复是,虽然转专业的自由度更高了,但学科毕竟还是有自己的承受力,有些专业报考的人多,很难全部予以录取,要视各专业的情况而定。但是开放多次转专业,其实也给了学生多次准备的机会。

“如果第一次没能转成功,回去再努力一年、哪怕去旁听些课程、参与些项目,第二年还能再来尝试。”武超坦言,这也反向带给不同专业更多的“压力”与思考——如何留住学生、怎么吸引更多学生来选择专业。这对于学科发展是一种无形的促进。

事实上,并不是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同学们只是锚定热门专业。“我们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来考量转专业安排,在接收的同时,也是按照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避免人才聚集到某些专业领域去,这也是一个平衡的需要。”潘伟杰说。

“我们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愿意从热门专业走向所谓的冷门专业。比如,天文学,可能在大家看来是偏冷门的专业,但今年天文学的热度非常高。”武超谈道,很多学生是在进校后发现,不想只是为家长、社会的期待而学,更要为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转专业的制度,就是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也更符合当代人才的发展、培养规律。

由此,有学生反馈转专业新政是“给拔尖的同学锦上添花,给不适应本专业学习的同学雪中送炭”。

  如何保证转专业的公平公正?  

在土木工程学读了半学期后,来自华中地区一所985大学的王同学决定转专业学习,最终在计算机和金融专业之间选择了金融专业。王同学所在的学校,转专业一般也无限制条件,学生在学校教务处官网申请后即可参加由各学院自己出题的转专业笔试和面试,学院会根据笔试面试和学期末绩点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分数,最后按照排名从高到低录取。

“绩点占比很少,主要是看笔试和面试的表现,笔试的难度一般是该专业的入门级别。”回想起自己被录取,她感到很幸运,“我们学院提出转专业的大概有七八人,但最后成功的只有一两人,竞争还是挺激烈的。”

王同学表示,没有转成功的同学一般都是考试分数不够高。但是随着招生政策的变化,她所在的学校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现在同学院转专业只要申请就能转,不用考试了。”王同学认为,这一举措对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很友好,提供了较低的试错成本。

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不尽相同,因此,有声音担心,如果全面放开转专业,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可能会有失公平。对此,武超告诉记者,转入学院会结合申请学生学术志趣、综合能力等,进行客观公平的考核。热爱程度,学术研究项目等,都是很多评委老师眼中的加分项。

微博上,在中国新闻周刊创建的“如何看待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的一项投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优势潜能”“要信息公开,保证转专业的公平和公正”成为最高的两项关注。

ID为“舞动风铃94247”的网友表示,专业与兴趣、天赋、专项努力程度相持恒。在保证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转专业的话,可以进行老师挑学生式的考试,前提是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验,以是否是这块料,是否在品格人格方面能够任用这些方面考虑。专业的限制与放宽,都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

 “过来人”送出哪些真挚提醒?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四应届毕业生侯觉用一套色彩缤纷的积木打造了独特的校园记忆与浪漫,他还凭借这一创意一举夺得华理第六届校名纪念品大赛一等奖。记者了解到,他就是受益于转专业政策的学生之一。

对设计的热爱与追求,让侯觉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转读了风景园林专业。“高考那一年,由于对未来的发展还没有很明确的想法。半学期后,逐步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梦想,在第二个学期成功转了专业。”大二那一年,侯觉既上着新课,又抽空在各个大一的教室里补上了全部的一年级的专业课。在热爱的驱动下,他今年还顺利考上了本校研究生,将于9月继续在华理为新身份“续费”3年。

对于如今更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侯觉认为,更多高校能够开放转专业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志愿填报时因为条件限制或成绩等原因填报或调剂至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开放转专业就给了他们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兴趣的使然能促进他们在喜欢的专业上的深度学习。他认为,各学校还是应该设置一定的门槛,过多的人挤入一个专业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加剧本专业内部的竞争,给整个专业带来压力。同时,过于简单的转入转出,也会影响学习进度,给学校教务带来许多不便。

对于未来有意尝试转专业的学子,侯觉作为一名“过来人”,也送出真挚的提醒:“要对准备转入的专业以及行业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加入对于自身条件的考量和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总之,既不能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也不能光凭借主观的兴趣去选择。”

复旦大学一位从生物专业转到新闻专业的同学也向记者表示,关键是内心是不是真的热爱,愿意去学习和钻研。这位同学之后还在新闻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保研资格。

“转专业自由”不能变成一种“鼓动”

对于高校的转专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团委书记薛泽林表示,这对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发展肯定有好处,但也应考虑到背后带来的公平问题,以及随意多次转专业是否真的有益于成长成才。

“大类招生中,已经让学生对相关专业有充分的了解,再分专业,相当于让他们已经做了一次选择。”如今,高考填报志愿临近,薛泽林也提醒各位学子提前对各个专业有所了解,选择热爱。同时,面对“转专业自由”,不能变成一种“鼓动”,让学生们产生都要去试一试的错觉。

“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在打基础的情况下,过于随性地转来转去,其实对于专业基础、专业能力,或者说是对整个发展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在学校层面来说,薛泽林认为,也可以在课程设计上做些调整和优化,通过复合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让学生有更多跨学科学习的机会。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所学的内容,拓展知识领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薛泽林同时建议,对于高校而言,在这一波政策热潮中,切忌在没有充分调研和做好配套实施方案情况下,盲目跟风官宣新政,简单成为招生季的“宣传工程”,在最终实施中又因没能有效衔接而产生负面影响。

2024-06-12 青年报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