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暨第十届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政治学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政治所  时间:2024-10-08  浏览次数:267

9月24日,“第十届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政治学论坛: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天津师范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27位学者,围绕“古今之变中的中国之治”、“数字时代与政治理论发展”、“国家治理与比较政治学”、“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等议题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高水平的深入讨论。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张树平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上海社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刘杰研究员介绍本届青年政治学论坛的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命题,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客观描述,是对中国政治因素的概括与提炼。它们与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中的其他命题共同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大厦,“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内生理论,超越了简单粗暴的二元对比视角,展现了中国全新的国家形态。此外,他介绍了举办青年政治学论坛的发展历程和学术初心,回顾了以往九届政治学论坛对青年学者成长的有益助力,展望了青年政治学论坛的未来发展方向。

******

论坛第一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束赟副研究员主持,学者们围绕“古今之变中的中国之治”的主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吕同舟以《国家治理实践中的“政治委托”:现象透视与逻辑阐释》为题,介绍了近些年中国各层级、各主体在政治实践中的“政治委托”现象,他比较了“政治委托”与“政治在场”的不同,分析了“政治委托”的制度基础、亚种类型、特征与功能,最后,总结了“政治委托”与“政治在场”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优化“政治委托”的可能途径。

国际关系讲师宋清员以《传统中国治理思想的结构析论——基于法、礼、俗的理念型分析视角》为题,分享了对传统中国治理结构的认识。他认为律法、礼制与风俗,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和适用领域,由不同的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承担,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成为传统中国治理结构的三大支撑因素。同时,他指出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有着质的不同,传统治理结构调试得当,存在实现古今转换的可能。

复旦大学讲师吴洁以《跨地域罕见病患者组织与医保政策扩散》为题,基于详实的田野调查数据,提出了罕见病医保政策扩散的解释框架。该解释框架描述和分析了在弱政治激励的背景下,罕见病患者在不同的地方政府之间,通过跨地区的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因素、机制和途径,影响医保政策的跨地区扩散,从而促进福利政治的实现。最后,她谨慎地阐述了该解释框架的学术贡献和可能的不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后金田野以《社会资本与政策遵从:中国的流行病防控政策治理》为题,分享了他与合作者的研究。金博士基于某地的城市社区调查数据,发现在一些流行病防控过程中,国家组织、社会组织与个人的互动提升了社会资本,部分个人成为集体规范的推动者,社会资本促进了居民遵守流行病防控的政策的意愿。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侯喆的发言题目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国实践的海外研究视角》。她首先解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命题如何被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贯彻和实践;然后,描述了海外学者在19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不同阶段中,对这一命题的不同解读,进而,总结分析了海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周蜀秦研究员,总结了这一单元的研究特色,并对五位发言人的研究分别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提出了改善方向。

******

论坛第二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李锦峰研究员主持,四位学者围绕“数字时代与政治理论发展”的主题展示了相关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江天雨以《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的知识资源及其学术转化》为题,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为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本土经验,也对学界学理化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同时,她以“总体国家安全思想”为例,讨论了中国政治实践学理化经过的四个阶段,即实践性表述、概念性表述、学理性表达、学科与方法,从而,为中国政治实践学理化提供了一般模型。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中军在《数字民粹主义:数字的民粹化与民粹的数字化》一文中,提出数字民粹主义研究存在两种逻辑,即数字的民粹化与民粹的数字化,这两种逻辑对应不同的社会现象,这两种逻辑的展开,有利于深化对民粹主义的类型学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陈亮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息逻辑:信息政治学的分析视角》为题,基于信息政治学的分析视角,以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实践为例,提炼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息逻辑,总结出民意信息表达、民意信息识别、民意信息回应三步分析框架。该框架从要素、机制、方法等层面为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新的方法范式。

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吕文增以《媒体信息是否影响政治认同?——基于中美贸易争端的实验研究》为题,展示了在数字时代,媒体信息对政治认同的多方面影响。该研究基于对被试学生的行为统计,分析了他们在接触各类中美贸易争端的媒体信息后,政治态度的稳定与变化状况。研究发现以往媒体信息有效塑造了学生的政治认同。

《学术月刊》编辑部王胜强研究员肯定了各类研究的的学术意义,并从题目规范、经验案例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

论坛第三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骆明婷助理研究员主持,这一单元的讨论主题为“国家治理与比较政治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魏翊以《民族主义的谱系与战争制造国家》为题,他认为现有的民族主义理论不足以解释战争与国家间的互动关系,主张采用谱系学视角分析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演化,并以此建立战争与国家之间的理论联系。随后,他采取了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用以验证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与机制。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栗潇远以《理解后发国家现代化增长的非经济因素》为题,介绍了以往解释后发国家现代化增长的解释路径、理论特征和理论不足,进而提出了解释后发国家经济增长的当下视角,即基于政治庇护主义和租金分配的激励动力学,栗老师认为这一视角能够避免以往解释框架的不足,成为理论范式变革的突破口。

外交学院讲师吴纪远的发言题目是《政治精英自主性、市场化速率与前苏联国家的转型》,他针对苏联国家转型呈现出的四类差异性结果,从政治精英自主性、市场化速率两个维度,分析各政治主体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提出了高-低精英自主性与激进-渐进市场化改革的四类组合方式,从而建构起对苏联国家转型的解释框架。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敏以《国家能力的理论回溯:一个国家理论发展视角的系统性研究》为题发言,她回溯了“国家能力”的概念产生和建构的过程,分析了“国家能力”作为政治学概念,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可商议之处。她进一步提出了规范国家能力内涵和精确国家能力测量的可能性。

天津师范大学刘学斌教授总结了这一单元的理论特征,整体上肯定了各位老师的研究意义,同时,在研究选题、文本标题、概念辨析、案例选择等方面给出了专业评判。

******

论坛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这一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张程助理研究员主持。

东华大学讲师毛光霞的发言题目是《治理优化何以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成长》,她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实践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相互促进,一方面,治理主体的优化、治理过程的优化、治理手段的优化、治理效能的优化能够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发展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旺以《政治人的建构与政治共同体的建构》为题,陈述了在理念层面,政治人假设对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他进一步以中国近代观念史和近代政治史为例,结合国共两党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对比了国共两党对政治人的不同假设,分析了这种不同政治人假设对两党政治行为和政治实践的具体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赵悦含以《在RIGHTS与POWER之间: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为题,从梁启超民权思想的背景、来源、内容、目的、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梁启超独特的民权思想。她认为梁启超的民权思想针对中国特殊的政治问题而来,其具体内容既不同于西方的自然法理论,也不同于西方的进化论理论,具有中西复合的特征。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魏朝利以《人民概念在中国的古今之变》为题,分析了人民概念在中国古代与近代的两次内涵转变,对比分析了不同时空环境中人民三个义项的语法、内容与特征,阐述了中国独特的人民理念。

上海社会科学院来庆立副研究员总结这一单元的选题共同关注了政治主体,肯定了选题意义,同时,他就未来青年论坛的主题设计、议程安排等内容提出了改善建议。

******

青年政治学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主办,该论坛自2012年第一次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十届,该论坛长期关注中国政治实践的发展,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优秀青年政治学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青年政治学学者的成长。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