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人的渡口”
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一个是位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另外一个是位于德国东部的奥得河畔法兰克福。我临行前两天知道这个事吓了一跳!所幸检查订的机票无误,心中暗自庆幸。这也勾起我的好奇,去看了看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历史。
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元年前后,那时罗马帝国在欧洲“一统天下”,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便在两河之间修筑了绵延数百里的罗马版“长城”。法兰克福作为一个驻军营地,是当时这一带的边境要塞。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这里的军营也日渐荒废并被遗忘。
法兰克福再度进入历史视野则是来自查理大帝的一个传说。相传,公元794年,查理大帝有次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看着湍急的河水无法渡河而焦急万分。危急之中来了一只母鹿,带着查理大帝的军队过了美茵河,大军由此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筑城。由于查理大帝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国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该城就取名法兰克福(Frankfurt),Frank即法兰克人,Furt是适合作为渡口的浅水河段,两个词汇连在一起意为“法兰克人的渡口”。
这一传说也有较高的可信度或合理性。法兰克福是德国黑森州最大的城市,而黑森州则位于德国中心地带,该地区地形、地貌多样,山林、河谷绵延起伏,风景秀美。莱茵河、美因河、内卡河等河流流经该州境内,40%的土地被森林覆盖,为全德森林覆盖比例第二高的州。当地野生鹿特别多,应该熟知涉水点,查理大帝跟着鹿过河也并不稀奇。客观地讲,德国虽然以工业立国,但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当不错,到处可见清水和绿植。
但如果换位思考的话,以上故事对于当时当地的萨克森人来说却不见得美好。查理大帝当年对于德国北方地区的征服很大程度上掺杂了宗教因素。从公元772年至804年,查理大帝对萨克森地区发动了总数不下十八次进攻,被征服之后,查理大帝坚持要让他所统治的萨克森人改信基督教,拒绝接受洗礼和信异教的人均被判处死刑。在这一过程中,据估计,有多达四分之一的萨克森人被杀害。那只母鹿带领查理大帝涉水,虽拯救了罗马军队,但却给与它一起生活的当地人带来了灾难。
德意志重要的政治舞台
自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之后,它就成为德意志重要的政治舞台。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由势力雄厚的诸侯即选帝侯选举。1152年,选帝侯们首次在法兰克福聚会,选举绰号“巴巴罗萨”(意为红胡子)的腓特烈一世为帝。1356年,卡尔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规定选皇帝在法兰克福举行。从1562年起,法兰克福又取代亚琛,成为皇帝加冕盛典举行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这里加冕。如今被称为“皇帝大教堂”的法兰克福大教堂就是因为德国皇帝在此加冕而著名。
我在回国前一天参观了该教堂。教堂南面的投票礼堂是曾经选举皇帝的地方,里面至今陈列着大主教们在加冕典礼时所穿的华丽衣袍。
二战期间,盟军对法兰克福进行了33次轰炸,炸毁了法兰克福80%的建筑,但法兰克福大教堂得以幸存,一方面是因为教堂确实高大,从空中俯瞰,呈现出“十字架”形状,很容易辨别,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欧洲宗教的影响使得没人愿意去冒犯上帝。
二战之后,法兰克福在各方的努力下,迅速开始了重建工作。法兰克福并未将幸存的20%建筑全部拆除进行整建,而是采用“插空修补”的方式推进,所以至今能在法兰克福的街头上看到老建筑与新建筑不规律地并排但又不违和的样子。
欧洲最重要中心之一
如今,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也是德国最大的航空站、铁路枢纽,是著名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作为这么多的中心,虽然原因很复杂,但都与其很早就开启了会展行业相关。
1240年,皇帝腓特烈二世特许法兰克福第一次举办商业博览会。1330年,第二届春季展览会在法兰克福举办,法兰克福商业博览会成为国际性商业博览会,之后成为每年的常态活动。
在贸易展览会的连续举办过程中,相应的商业服务也开始兴起。1402年,法兰克福成立了第一个货币兑换所,标志着其金融业的萌芽。1585年,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诞生。这些为法兰克福在19世纪成为欧洲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1947年,法兰克福被指定为美国、英国与法国统一经济区域的总部所在地;1957年,德国的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在此开始营运,巩固了其金融地位;1998年,欧洲央行总部在此设立,进一步巩固了法兰克福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目前,法兰克福经营着德国80%以上的股票交易,同时聚集了400多家国际银行,还有770家保险公司和大大小小几千家广告公司,被誉为“莱茵河畔的曼哈顿”。
可以看出,法兰克福几个中心的发展并非齐头并进。整个城市的发展是在会展业的带领下,与之相关的金融、交通、航空、旅游等配套行业都发展了起来。从1240年第一次举办商业博览会,到如今成为世界著名的会展中心,法兰克福每年至少举办50多个重要展览。
当然,德国政府也从来不吝于支持法兰克福的发展,如规定将德国的中央银行设在法兰克福,为欧洲央行落户打下了基础;规定1945年以后出版的德语印刷物都有义务提交德意志图书馆保存,使得法兰克福成为“德国最大的书柜”等。这些都对“几个中心”的形成产生了“加持”效应。
“够用就行”的基础设施
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美世咨询公司(Mercer)年初公布的生活质量十佳城市中,法兰克福排名世界第六,德国第一。但不少去过法兰克福和其他城市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感觉——法兰克福的基础设施太差了。
或许是已经过了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时期,法兰克福跟不少西方城市一样,基础设施看起来都又旧又老,只讲究一个实用。法兰克福的不少地铁站台,真的就是水泥墙、铸铁椅子,很少像中国城市那样,有双层玻璃门站台,抬头就是线路图,出站还有服务站。
这一点从政府财政支出占比也可以看出端倪。在2024年德国联邦预算中,基础设施投资占比14.8%,而民生投资(社会福利)占比36.8%。具体到法兰克福,养老金、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支出是财政支出的最大比例,占比通常在30%-40%,而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投资的比例则通常只占比约10%。
最近几年,在德国对难民的开放态度的背景下,法兰克福火车站作为欧洲最大的铁路枢纽,是不少难民抵达欧洲的首站。巨大的人流客流带来了管理的实际困难。我到德国的第一站也是法兰克福,从法兰克福机场到中央车站换乘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只能留宿附近。结果一出站就看见不少流浪汉躺在街边,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年纪看着都不太大。还有一群年轻人就聚集在街边,要么拿着酒瓶喝酒,要么聚在一起抽烟,身上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文身。我拉个箱子走在他们中间,着实有点说不出的感觉。
当地朋友告诉我,其实不用担心,他们很多是瘾君子,并不会轻易攻击别人。当地政府甚至为了所谓的“公共安全”,会定期为这些人提供毒品,以减少街头毒品交易和相关的犯罪活动。我回国的那天早上再次路过中央火车站,一对年轻男女刚好在往胳膊上注射药品,我惊讶地看了一下他们,他们倒是无所谓地看了看我。我拖着行李安全地经过了垃圾飞扬、酒瓶遍地的街道。
初步感受了法兰克福并了解了它的历史后,我也对城市治理有了一些感触。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重新反思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导向是近几十年来欧洲国家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如被欧洲国家推崇的“后增长主义”模式,既是对“增长主义”反思与批判的结果,又是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其追求公正价值、促进公民团结、增进居民幸福感的积极主张,更加注重人的获得感。但由于社会福利具有刚性特质,过多的保障确实也会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对于移民和难民的无差别福利,也是近年来导致欧洲政坛上极右翼势力崛起的原因之一。
来源:上观新闻,2025-03-28
作者:薛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