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首页新闻
第十一届青年政治学论坛暨“政治文明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王幸运  时间:2025-06-27  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2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第十一届青年政治学论坛暨“政治文明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主办,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政治文明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学术问题。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束赟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杰致辞。刘杰研究员对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论坛的创办以及发展历程。他指出本次青年论坛中的“政治文明互鉴”、“中国式现代化”两大议题,主题十分宏大,但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切入点比较具体。中国学界过去强调政治文明如何构建的问题,现在更强调文明间的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是作为一个形态存在的,但也被视为是推动国家复兴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而文明互鉴强调了各个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例如中美应当相向而行,而非背道而驰。最后,刘杰研究员对本届论坛表达了诚挚祝福。

论坛第一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李佳佳主持。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汪仲启以上海地区的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分析为什么国家推行的项目会获得成功,并指出政治濡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复旦大学吴洁分析了在中国的社会组织走出去的过程中,这些组织探索、适应了相对多元的制度环境。南京大学魏涵比较了中印两国国防工业在起点相当的情况下,经过了70多年发展,中国国防实现了现代化,而印度尚在努力实现自主的路上。中央财经大学李珒借助信号传递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数据揭示了间歇性的环境政策执行偏差的成因。

论坛第二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魏朝利主持。同济大学周光俊分析了历次宪法,尤其是82宪法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观,以及这种民族观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武汉大学曹龙虎分析了“共同体”概念完成了其本土化构建,从一个移植性的概念真正成为标识性的中国话语。华东师范大学吕同舟借助对政府公文中的政治语言分析,解释了在政治公文中,引号所承担的政治功能。

论坛第三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李锦峰主持。上海社科院魏翊通过历史阶段的分析,动态展现了非洲国家建构遭遇的障碍以及它所激起的斗争和冲突。上海理工大学郁迪通过对洛克个案的分析,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对洛克作为自由主义者形象的深刻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师义帆梳理了冷战结束以来,英语学界对苏联东欧国家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脉络。苏州大学田晨阳的研究指出身份认同在现代政治中日趋重要,成为人们政治选择和行动的优先考虑原则。

论坛第四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魏朝利主持。上海社科院侯喆的研究展现了20世纪初劳动教育从思想转化为实践、嵌入国家制度,最终失败的历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罗雪飞通过分析周天子从战国文献中被隐匿起来的这一现象,展现了周天子“失踪”后所形成的一系列结果。南京大学谭笑研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尊严观念,并解释了其现代价值及其必要性。上海社科院张旺的研究对30年代的国民党文化政策进行了相关的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吕同舟、上海理工大学郁迪,复旦大学吴洁、苏州大学田晨阳,同济大学周光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罗雪飞,武汉大学曹龙虎、华东师范大学师义帆等专家学者分别对第一二三四单元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自2012年以来,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政治学论坛已经举办了十一届,这一论坛为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优秀青年政治学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青年政治学学者的成长。

(王幸运 供稿)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