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时代少年团演唱会之外,文化大都市建设怎样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作者:曾一璇  时间:2025-08-26  浏览次数:10

近年来,上海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更好彰显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实干担当。“十五五”时期,有必要坚持向“一体化”发展、向“最基层”聚焦、向“中心点”靠拢、向“数字化”借力,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创新实践,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和群体间的文化服务差异,逐步构建起覆盖全民、普惠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坚持向“一体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

通过“中心辐射+区域均衡”的空间战略,构建多层级和广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就市级设施而言,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等场馆要进一步展现具有国际前沿的设计水平和文化影响力,努力成为国际城市文化地标与枢纽。就区级设施而言,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可结合各区历史与产业特色打造差异化文化节点,对海内外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就基层设施而言,全市建成200余家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5000余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可进一步提供从高雅艺术到社区活动的全链条公共文化服务。

第二,坚持向“最基层”聚焦,多轨并进缩小城乡差距。

优质文化资源输送方面,可在每年赴郊区演出2000余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配送公益演出、展览、讲座等文化产品至远郊的力度。数字文化资源下沉方面,可推广与完善“文化上海云”等平台,优化演出直播功能,丰富数字图书等资源。

文化硬件设施升级方面,松江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临港国际文化创意园等郊区大型文化综合体相继建成,郊区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快速增长。“十五五”时期,可在激活本土文化方面进一步发力,抓住青浦江南文化节、金山农民画村、奉贤言子书院等项目,将地方非遗、民俗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服务供给,通过文旅融合打造乡土文化特色品牌,促进城乡文化互动与共荣。

第三,坚持向“中心点”靠拢,对接特定群体差异化需求。

日前,中国内地男子演唱组合时代少年团在上海体育场举办4场演唱会,吸引了30余万观演人群与场外粉丝,为徐家汇商圈带来了显著的客流增长与消费热潮,成为撬动上海文旅商体展联动的有力支点。

对接特定群体需求,还可进一步提升优化质量,实施文教结合工程,开展博物馆研学、戏曲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活动;支持更多社区文化中心开设银龄数字课堂,举办老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外来务工群体定制文化服务包,设立建筑工地流动书屋,开展文化进工地系列活动。

第四,坚持向“数字化”借力,以人工智能赋能创新服务。

近年来,上海图书馆东馆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导航和RFID(射频识别)自助借还系统,开发“上图微阅读”平台为读者提供海量电子图书资源;上海博物馆运用3D扫描和数字建模技术对珍贵文物进行高精度复刻,建立“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十五五”时期,可在有条件的区域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造各式智慧场馆,进一步形成“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品质提升”的公共文化递进式发展模式。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曾一璇)

来源:上观新闻,2025-08-26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70642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