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国家建设与民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作者:政治所  时间:2025-11-15  浏览次数:1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指示精神,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2025年11月14日,“国家建设与民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基地、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及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树平研究员主持。

上海市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基地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刘杰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辞。他介绍了上海市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基地的成立背景与定位,强调基地旨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高地,为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贡献更多上海智慧。刘杰指出,本次会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汇聚学界智慧,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重逻辑,以优质学理研究推动实践优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未来,基地将从优化理论阐释、坚持实践导向、推动多元交流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随后,刘杰主任为景跃进、曹正汉、程竹汝、唐亚林、吴冠军、何俊志、张师伟七位教授颁发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学术委员会将承担政治把关、学术指导与成果推广等重要职责,为基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主旨演讲环节,主旨演讲上半场由基地主任刘杰研究员主持,五位学者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源头展开论述。

上海市政治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桑玉成教授以《两个体系,一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为题发表演讲,提出要以政治发展为主线,在健全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建立有机衔接。要从党中央部署的历史逻辑出发,避免孤立解读单一文件或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进行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演化》的分享。景跃进教授以浙江后陈经验为案例,追溯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源头,指出其与村民自治“四个民主”的传承发展关系,凸显了基层实践对民主理论的滋养作用。他认为从基层实践中凝练而来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利于基层善治,同时也服务于宏观政治进程,体现了中国民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特征。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曹正汉教授以《从地方看中国——地方视角治理论》为题发表演讲,通过对比长江、钱塘江与黄河的命名逻辑,阐释了中央视角与地方视角的差异,强调地方多样性与自主性在国家治理和民主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地方政府在嵌入地方社会、推动民主实践时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征探索适配模式,既保障了国家民主发展的统一性,又激发了基层民主的多样性。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张明军教授进行了题为《民主协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的分享,他区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宏观与微观维度,指出全过程民主高质量发展的标识是人民当家作主功能强化、参与主体扩展、范围扩大及效能增进。民主协商能消除分歧、实现共识最大化,为程序合法性节约成本,但同时还需通过表决程序体现对多数人意志的尊重,要避免“只协商不决策”的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民主性质—民主制度—民主机制—民主绩效的四位一体分析框架》为题发表演讲。他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家形态、制度形态与绩效形态的有机综合,需要从原理视角正本清源,避免碎片化解读。性质上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形态;制度上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涵盖协商、基层民主等体系;机制上包含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及民主评价;绩效上则需按不同领域分类评估。

主旨演讲下半场由张树平研究员主持,五位学者从制度阐释、技术赋能、历史传统、基层实践等角度进一步拓展研讨维度。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程竹汝以《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两个理论框架》为题发表演讲,他从“人民主体性理论”和“民意实现论”出发,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与人民最广泛参与制度同频共振的结果,发展与健全完善的重点是提升二者协同度。要重视个体主体性,维护和实现好公民权利维度,要妥善处理好基于民意组织政权和基于民意选择政策这两大民主问题,以更好实现人民利益。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以《技术政治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为题,聚焦AI时代技术对民主的重塑。他指出,技术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政治的结构性变量,通过数据可视化、算法介入权力部署、平台组织社会生活,可实现民主的高频实时参与和“知情—参与—监督”闭环。同时,为了克服技术运用所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就需要提升人民的数字能力,并保障算法公开透明,更好实现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何俊志教授以《传统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知识体系》为题进行分享,他认为晚清以前中国就存在着成熟的比较政治学体系。《山海经》的“五藏山经”《尚书》的“内外九州”形成了中心—外围比较模式,邹衍的“大九州”理论提出了国与国的平行比较,法显、玄奘、汪大渊的著作则体现了民间的平等比较传统。他强调,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自主知识体系要避免仅依赖外来知识框架。

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师伟教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溯源:中央苏区时期民主新形态的内在逻辑与核心特质》为题,追溯了中央苏区民主实践。他指出,1927年后苏区建立独立政权,推行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民主,通过解决土地问题、妇女平等权、工农参政等,实现劳动人民真实权利,且强调协商合作而非竞争博弈,已具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特质,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民主的重要源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熊易寒教授通过线上方式分享了题为《派单与退单:政府回应过的事权重构及其困境》的演讲。他指出,政府回应正从“职能导向”转向“事权导向”,上海12345市民热线派单依赖知识库、归口包干、提级治理等机制,退单现象普遍根源在于信息模糊、责任悬浮、权力低配。他提出,需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打破部门信息孤岛、优化事权配置来破解难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提供效能提升的路径。

主旨演讲完毕后,会议进入平行论坛研讨环节。本次会议共设有四个平行论坛。平行论坛一主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起源”,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束赟副研究员和《南京社会科学》期刊周蜀秦副总编主持,9位发言人进行交流发言,张师伟教授和何俊志教授对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二主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与制度创新”,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李锦峰研究员和《社会科学》期刊卜熙晨编辑主持,共9位发言人进行发言分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陈周旺教授和唐亚林教授对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三主题为“比较视野下的国家治理与民主政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骆明婷助理研究员和《学术月刊》期刊王胜强编辑主持,8位发言人进行交流发言,景跃进教授和曹正汉教授对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四主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薛泽林副研究员和《江海学刊》期刊成洁编辑主持,共9位发言人进行发言分享,张明军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叶敏教授对发言进行了评议。

会议闭幕式由张树平研究员主持。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上官酒瑞教授代表平行论坛一进行大会交流发言,他介绍了各位发言人的发言主题,大家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起源展开研讨,呈现出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的特点,达成了相关学术共识,也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李峰研究员代表平行论坛二进行交流发言,他认为各位发言人的发言内容紧扣论坛主题,研究呈现出内容具体、案例丰富、理论视角多维的特点,大家的讨论聚焦在了民主制度的纵深发展与参与横向拓展等核心命题上,形成了共识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王礼鑫教授代表平行论坛三进行交流发言,他认为各位发言人的发言与论坛主题十分契合,同时他将发言区分为学科发展史研究、理论探讨研究和政治现象机制研究三类,大家的讨论聚焦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呈现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理论更审慎、理论范式借用去西方化和超越西方理论等特点。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易承志教授代表平行论坛四进行交流发言,他总结本论坛主题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发言人的议题涵盖了基层治理、城市社区治理等,大家的发言均立足扎实田野工作,研究问题明确且基于本土化的解释框架,展现了本论坛研讨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度。

会议最后,桑玉成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向来自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老师同学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他认为当下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要做到“三多三少”:要多讲实践少讲理论,研究要多关注基层治理中的丰富经验;要多讲特点少讲优劣,研究中多强调基于国情、需求与历史形成的民主特点,以此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立足;要多讲发展少讲空谈,要真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制度落到实处。同时,他提醒大家要关注技术发展对民主的双向影响,既要重视赋能作用,也要警惕其带来的挑战。

与会学者们一致认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度保障。要不断提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深化理论研究,从多维度进一步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建设的内在契合性,要进一步整合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释放治理效能提供智力支持。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