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社科评论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 
作者:张程 薛泽林  时间:2025-11-15  浏览次数: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汇聚了大量人口、资源和各类要素,在释放倍增效应的同时,也为城市治理带来诸多挑战。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能为城市治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撑。

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既植根于党建工作传统的历史脉络,又回应着新时代城市治理的现实需求。

从历史逻辑看,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并拓展党的组织覆盖是党的优良工作传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注重党建工作,革命时期积累的基层党建工作经验,成为凝聚力量的制胜法宝并传承至今。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到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基层党建工作锚定服务导向;十九大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作了修订完善;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工作与治理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从现实需求看,当前城市治理面临的挑战亟须通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破局。不具备“单位”形态的市场主体以及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较难精准匹配新经济组织、新就业群体特征进行有效发力;部分社区党组织还存在制度碎片化的问题,“仅就条条抓条条、仅就块块抓块块”的模式让组织力量常困于“条块分割”壁垒,难成合力。

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并非简单的组织延伸,而是以组织优势破解治理难题、激活治理动能。

破除多重壁垒,构建治理“一盘棋”统筹格局。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价值,在于通过破除部门间和层级间壁垒,提升治理效能。一方面,通过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纵向层级链条,能够有效解决跨层级统筹难题,实现上级决策精准传导至基层,避免决策难以落地、基层诉求难以上达。另一方面,通过推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党组织的结对共建,整合各方资源,打破资源分散与领域分割,推动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这一机制使治理从被动协调转向主动联动,确保治理任务高效推进。

扩大覆盖面,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随着诸如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流动性强、组织松散的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传统的单位制和“围墙内”党建往往难以覆盖这一群体,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价值愈加突出。当党组织“穿针引线”让各类资源在基层有效聚集时,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便能被激发出来。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不仅能弥补新就业群体在组织覆盖上可能存在的盲区,还能通过机制创新及时响应并有效满足这些群体的需求,从而在对其强化政治引领的同时,做实做优服务保障。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不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也提升了治理效能。

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成效。推动党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

以理念革新为先导,延伸党建工作触角。传统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通常局限于单位或社区等单一区域,协同性与系统化不够,影响了治理效能。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应推动党建资源的整合,将党建工作从单一领域扩展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说,就是党建工作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契合,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组织体系就延伸到哪里”。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将触角延伸至社区、园区、街区、楼宇、商圈等多个场景,形成全方位、不留白的覆盖网络,实现从空间到行业的全域延伸。

以实践创新为路径,确保党建工作落地生根。聚焦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这一工作目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需要从“有阵地、有组织”转向“有作用、有温度”。通过创新实践,使党建工作真正与城市治理相契合。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上海区域化党建实践、深圳基层微治圈探索等,均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基层事务的紧密结合。推进党建工作不仅是面上覆盖,更是回应需求。从全国已有实践来看,尽管治理情境并不相同,但不同城市的基层党建模式都展现出“抓覆盖、精治理、强引领”的共性特征,即通过确保党的组织全覆盖、精细化的治理实施和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党建工作落地生根,并提升治理效能。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报》11月10日3版


  文章搜索
输入关键词:
  相关文章